大家好,我是好色之图。前几天发表了这一篇文章《直出无后期?别闹了,请不要拿无知当个性》,发表前就估计会引发争议,果不其然,收获了不少评论,我观察了一下,大致有两个阵营:A阵营和B阵营。
A阵营对于数码相机的成像原理比较了解,认同数码照片是从拍摄开始,就已经被机身程序参与了后期调整这个观点。
B阵营认为,拍摄了数码照片,不去电脑上做任何后期处理,就算是无后期直出。不认同相机程序对照片做出了预先设置。
认知不同,观点不同,在不进行人身攻击的情况下互相讨论,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这完全没有问题。
最搞笑的是,还有个C阵营,专门负责抬杠。他们不仔细看文章,就直接跑到评论区来抬杠,并发表如下言论:
“到底是前期重,要还是后期重要?”
“用后期处理的人,就是因为前期做不好,所以必须靠后期来弥补。”
“照片只要后期,那就是做假。”
“做过后期还能算照片吗……”
请问这些朋友,我哪段文字提及到上述问题了?为什么非要把文章里从未提及的话题,无中生有的杠出来?你看我们讨论的是同一个话题吗?离题万里了。讨论之前,请先学会审题:
我们讨论的,是数码相机拍摄的照片,不用电脑PS去处理,就算直出吗?
文中所表达的观点是,只要我们拿起数码相机拍照,厂家就已经把各种参数在程序中设定好了,你就算不去电脑上做后期,相机已经在程序做出了后期调整设置与算法,从你按下快门拍摄的一瞬间,相机上预设好的调整参数,就已经介入到了你的创作过程中,比如色彩校正、伽马矫正、饱和度调整、锐化等等,用数据来最大限度的帮你模拟了肉眼所看到的场景而已。
你看到的照片,与你肉眼看到的真实,完全不是一回事。有些人至今还不明白,你只是按照相机厂商所设置好的后期参数,去拍了一张照片而已,千万别以为自己没做任何设置,就算是直出无后期了。
其实数码照片的成像原理并没有多复杂,知道了数码相机是如何对场景进行记录,并且知道它是如何模拟出场景中的色彩,就应该能理解这个道理了,所以有时间抬杠,真不如抽空去网上找点资料看一下。
既然说到这了,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与照片成像相关的话题:颜色。这个话题比较宽泛,所以文章涉及的方面比较多,与我们摄影相关的就包括颜色的产生、色域、色彩空间,以及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色彩模式等等。内容比较长,请大家多包涵。
先来说第一个关键词:什么是颜色?
这里引用百科中的一句话:“颜色是通过眼、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
这种解释比较笼统,我们不考虑那么多,就在与摄影相关的框架内,来讨论一下,数码照片中的颜色,是个什么东西?到底这些颜色是怎么来的?我试着用老百姓的家常话,把我的理解表述出来,供大家讨论。
众所周知的是,颜色是光的一种特性。当光线照射到有颜色的物体上,物体反射光线,进入到人的眼睛,同时,相同的光线也照射到了人的眼睛,人的大脑会根据当前的环境光,以及物体的反光,在脑中产生出某种颜色的概念。
不同的发光体,可以散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线,这些颜色的本质,其实就是“电磁波”。
在自然界中,有着不同频率的电磁波,既然是波,就会有波长这个概念,不同频率的光,波长也是不同的,这里简略说几个大家经常听到的名词:广播信号、电视信号、雷达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伽马射线等等。
我们的眼睛并不能识别全部波长的光线,只能识别一定范围之内的波长,这个范围大概在-纳米,这个范围就叫做“可见光”,也就是我们肉眼看得见的,其实它也是电磁波的一种,换个角度去理解,可见光与空气中飘散的广播信号是同一类型的物质,只是频率不同罢了。
在可见光的频谱中,频率不同的电磁波,所呈现出来的颜色也不同。频率最低的可见光,会呈现红色,频率最高的可见光,是紫色,所以大家看下这个简易的频谱表格,比红色频率更低的光线,我们并不能看间,它在频谱上的红色之外,所以就叫红外线。比紫色频率更高的光线,我们也看不见,它在频谱上的紫色之外,所以就叫紫外线。用大白话来说,就是红色外边的光线,和紫色外边的光线。
所以颜色本身就是光的一种属性,简单地说,就是光的频率。
不同频率的光线进入人眼,就会在大脑中映射出不同的颜色,这种大脑中出现的颜色,就是人类的感觉。所以有科学家提出“色盲悖论”,称这世上根本没有颜色,只是不同频率的光,将我们的大脑染色而已。
首先知道了不同颜色是光线的不同频率,这是针对我们的眼睛而言。那么数码相机可以感知到这些颜色吗?
不能!
因为我们常用的数码相机远没有人眼强大!
相机没有能力对可见光的颜色进行采样,所以相机能做的,是对可见光的强度来进行采样。
具体怎么采样,我们简略的说一下:就是相机厂商在机身里,加上了很多非常小的红色、绿色、蓝色滤镜,这些滤镜按规律组成了一个阵列,摆放在CMOS前面。
这样可见光从镜头进入后,需要先经过红绿蓝三种颜色滤镜所组成的阵列,这个阵列会分别把三种颜色的可见光强度,从0到,一共分为级,并对每个颜色的每个亮度级别,都做出相应的数字编号,再把这些不同强度的可见光编号再传达到CMOS上。
CMOS会把得到的颜色数字编号,记录在RAW文件上,这样就得到了一张数字底片。这个RAW底片上没有图像内容,只有数字,最终传输到存储卡里,进行保存。
可以这样讲,我们所拍摄的照片,并不是记录场景,不是山川河流,也不是花草树木,被相机记录下来的,仅仅是一堆数字。
(没找到合适的素材,就找了张二进制代码图,原理上都是数字,大家自行脑补)
有了RAW数字底片,也没啥用,因为没有软件可以直接显示RAW文件,即便你相机设置的拍摄格式是RAW,当你按下快门,完成一张照片的拍摄,相机的液晶屏幕上所显示的拍摄结果,也不是RAW,那只是相机通过自身算法,为你临时产生的一张JPG文件,方便你预览回看。
把一个无法观看的RAW文件,变成一张可以观看的JPG格式,相机在这个格式转换的过程中,会根据厂家程序所设置的要求,加入大量的必要算法和美化算法,比如要做出色彩空间转换、伽马校正、颜色校正、锐化、饱和度调整等等。
所以从按下快门开始,数码相机为你记录的,只是可见光的强度,并不是颜色。它把进入机身内部的可见光通过三种颜色的滤镜,模拟出颜色,并给每个不同强度的颜色编号,CMOS将这些数字以RAW格式保存到存储卡里。再经过机身程序一系列复杂的算法,让这个文件变成一张临时JPG格式供你观看。
无所不在的人为参数设定
发现了吗,从光线进入相机,到照片出现在液晶屏上,完成一张照片的拍摄,这里面是不是充满了“模拟”、“数字化”、“算法”等等字眼和过程?哪一个环节,不是后期范畴呢?不都是相机生产厂家预先PS好的参数,放置在相机程序里,然后我们使用这些参数来进行拍摄吗?
不信请大家看看自己的相机白平衡设置,以尼康相机为例,“白平衡”菜单里的“白炽灯”、“荧光灯”、“晴天”、“闪光灯”、“阴天”、“背阴”等设置,这是厂家预先设置好的吧?
再看“设定优化校准”菜单中,“标准”、“自然”、“鲜艳”、“单色”、“人像”、“风景”等设置,也是预设的参数吧?
拍摄过程中,你是无论如何也脱离不开这些厂家预先写入的数据和算法,对于各种参数实现做好了调整,而你必须要选择其中的一种作为拍摄参数吧?无论你选择哪个参数,这不就是机身内部的PS吗?
篡改仓央嘉措的一句诗:你认与不认,后期就在那里,如影随形。
不管你是否清楚这些,但在你按下快门的瞬间,相机内部程序,就已经在为你的照片做后期处理了。既然加入了这么多相机内部算法,你的照片还算是直出吗?直出这个概念在数码相机上,能站住脚吗?
不是把拍好照片拿到电脑上操作,才算后期。后期处理已经随着你按下快门的时候,悄然启动了,这一点是无可回避的。
正是因为相机不能对颜色采样,所以它必须通过可见光的强度来进行模拟,再通过各种复杂的算法,最大可能的还原到最接近你眼睛所看到的颜色。至此,请问你眼前的这个场景中的颜色,与你相机中拍摄的颜色,还是同一个颜色吗?
换言之,在拍照时,你眼睛所看到的,是人眼所能感知的自然界中相对真实的颜色,而相机拍摄下来的,是它通过自身算法模拟出来的颜色,这些带有颜色编号的颜色,是真实吗?
这就是数码照片中,颜色产生的过程和原理,模拟、数字、算法,记住这些词汇,后面还会谈到。
“色彩空间”与“色域”
说完了数码照片的颜色,就要聊聊我们摄影中所涉及的“色彩空间”和“色域”是什么。
“色彩空间”:简单地说,色彩空间是我们以数学的方式,来对颜色进行命名的方式。
比如我们摄影和后期工作中常见的AdobeRGB、sRGB、ProphotoRGB等等,这就属于RGB的色彩空间。
与摄影行业联系最为紧密的,就是RGB,我们在日常拍摄时,会在相机上设置拍摄所使用的色彩空间,其中最常见的就是sRGB和AdobeRGB,后期照片导入电脑修图时,修图软件的颜色设置、显示器的颜色设置,大多数情况下都涉及到RGB,所以我们重点就聊RGB色彩空间。(CMYK在摄影后期中应用率不如前者高,所以略过不说了)
“色域”:是每一种色彩空间所包含的颜色覆盖范围。
这里先给大家看一张图表:
这是一张色域图,底层那个不规则的彩色图形,它所涵盖的范围,就是我们人眼可见的所有光的颜色信息和明度信息,这个范围就被成为CIE色彩空间,就是人眼可以识别的全部颜色。
大家从色域图上可以看到,我用不同颜色的三角形和文字标注了几种不同RGB色彩空间所涵盖的范围,其中*色三角形的ProphotoRGB的色域最广,甚至有些边缘部分已经超出人眼能够识别的颜色范围了,所以在RGB色彩空间中,ProphotoRGB的色域是最大的。
接下来是白色三角形的AdobeRGB,它的色域比前者小一些,但也几乎能够包含生活中人眼能够看到的颜色了。大多数情况下,人眼也无法分辨出色域之内和超出色域之外有什么区别。
最小的是粉色三角形的sRGB,它虽然最小,但却为最常见和实用。是由微软、惠普、爱普生等厂商联合开发出来的。它几乎涵盖了所有网络图片、网页、游戏所需要的颜色,它的传播最为广泛。
这就是在摄影和后期中经常见到的三种RGB色彩空间,大家先知道一个概念,ProphotoRGB的色域最大,其次是AdobeRGB,最小的是sRGB。
说了好几种RGB,那么什么是RGB呢?
红色=Red,绿色=Green,蓝色=Blue,三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就是RGB。
摄影中用到的RGB,就是色光三原色。还记得前文中说到的,排列在CMOS前面的红绿蓝小滤镜阵列了吧,也是这三个颜色。
红绿蓝三个原色中,每两个互相混合,就会得到新的颜色:红与绿混合,得到*色。红与蓝混合,得到洋红。绿与蓝混合,得到青色。
这三个由原色混合出来的新颜色,就是二次色,因为它们原本不存在,是通过原色混合而成的。
现在通过原色之间的混合,已经有了六个颜色,分别是红、绿、蓝,三个原色,以及青、洋红、*,三个二次色。原色与二次色之间,还会混合出新的颜色,这就是三次色。
现在,经过两次混合,我们从最初的红绿蓝三个原色相混合,得到了二次色,原色又与二次色混合,就会得到三次色。这些颜色组合在一起,就是我们常见的RGB12色环了。
这些颜色之间还会继续互相混合,最终得到一个完整的RGB色轮,上面一共模拟出一千六百七十七万七千二百一十六种颜色。
了解过这些基础知识以后,现在突然就问小伙伴们一个问题:你在拍摄时,会把相机上的图片格式设置为哪一种?RAW?TIFF?还是JPG?
毫无疑问,肯定是RAW格式。因为前面在聊数码照片的颜色是怎样被模拟出来这个话题的时候说过,RAW格式记录的只是相机程序通过光强度采样后,模拟出来的一大堆数字,它是没有色彩空间的。
无论你在相机里指定照片的色彩空间是AdobeRGB还是sRGB,它都不会理你,它只会忠实的记录拍摄时的那些原始数据。最终照片是什么色彩空间要取决于你把文件导入电脑,打开能够解析RAW格式的软件,比如Photoshop、Lightroom等,在那个时候去为它定义的,至此,这个RAW格式的文件才有了色彩空间。
那我们的相机为什么还有色彩空间这个选项呢?这是让你去为JPG格式的图片,去设置使用的。因为JPG是有损压缩格式,它没有RAW那些原始数据,所以必须为它指定一个色彩空间。所以相机里的色彩空间选项,只对JPG格式的图片起作用。
这里多说一句,假设,如果你一定要拍JPG格式的照片,那就请你把相机的色彩空间设置为sRGB,这种色彩空间的应用最为广泛,当你从相机里把sRGB色彩的JPG照片导出后,无论使在电脑显示器上观看,还是在手机、平板电脑上观看,它的色彩偏差是最小的。
因为除了拍摄要考虑色彩空间,看图的工具也要考虑在内,大多消费级的显示设备,都是采用的sRGB色彩空间,相同的色彩空间下,色彩的偏差也会最小。
说到显示设备,这里也要谈到色域和色彩空间。大家知道,数码相机所记录的,只是一堆数据,它们是不可见的,我们需要把这些数据导入电脑,通过屏幕来观看。
显示器的作用,是把电脑里的这些照片数据,转换成我们可以看见的、有颜色的光。也就是把虚拟的数字信息模拟成真实世界里的颜色信息。
其实在这个转换的过程中,电脑上的软件也会用自己的算法,去解析你本来就被相机模拟出来的颜色。
在拍摄现场,你肉眼所见的真实场景,通过相机程序的模拟,得到一堆数据,形成电子底片。再通过电脑软件的计算,转换成我们能看到的光,而这些光有通过不同的显示设备,不同的算法展现出来,这其中有太多人为的、预先设置好的参数在里面,所以,亲们,还相信有什么直出吗?
回到正题,按理说,一个完美的显示器,应该可以把人眼可见的全部颜色都能还原出来,但这些只能停留在理论上,以目前的技术,还无法实现这种要求。
当前我们所使用的显示器,都是以红绿蓝三种色光,去混合出更多的颜色。所以一台显示器的极限,就是做到红绿蓝三个颜色各自的亮度达到最大,而其他那些由红绿蓝所混合出来一千六百多万种颜色,只能在它们三个点连线的内部区域中,这个三角形区域,就代表了当前显示器能展现出来的所有颜色,这就是显示器的色域,指的就是显示器能够显示颜色丰富程度的指标。
当大家在网上选购显示器的时候,肯定会看到商家对于显示器的介绍,会写着色域参数,有99%sRGB的、也有99%AdobeRGB的,有些商家还会标注广色域显示器。一般来说,摄影爱好者所使用的、常见的消费级的显示器,一般指的就是%的sRGB。
而作为专业级的广色域显示器,指的是99%的AdobeRGB。但是没人会提及ProphotoRGB的显示器,因为AdobeRGB已经能够显示出生活中几乎所有的颜色,再提升上去,到了ProphotoRGB,你也分辨不出来有啥区别。
说了这么多基础的东西,在这里就顺便回答一个常见的问题,有不少朋友留言或者私信提问,为什么电脑上PS里调好的照片,怎么换个看图软件颜色就变了?或者是把调整好的发到朋友圈,颜色为什么会发生变化?不是变浓了,就是变淡了。
其实这个问题,无论是新手还是老鸟,可能都遇到过,其实这个问题有点复杂,它的产生与色彩空间有关,与你看图的软件有关,与你看图的显示设备也有关,牵扯到的环节非常多,我努力说清楚。
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已经知道数码照片的产生,是由相机对可见光的强度来采样,然后通过红绿蓝三个滤镜,把不同颜色的不同亮度逐一进行数字编号,每一个号码就代表一种颜色亮度。最终被记录在照片文件中的,仅仅是这些颜色编号,也就是一堆数字。千万记住,相机记录的不是颜色,是光强度的编号。
当你电脑上的软件需要解析这张图片的时候,它读取的是这张照片里所有的颜色编号信息,那么前面我们介绍过的三种色彩空间,ProphotoRGB,AdobeRGB、sRGB等等,就相当于存储这些颜色编号的仓库,在软件读取颜色信息时,其实是按照颜色编号,去仓库中查找对应的色彩,并提取它们,当一张照片的全部与编号相对应的颜色都被从仓库中拿出来,组合在一起,就汇聚成一张照片,显示在你眼前。
但是前面介绍了三个仓库,电脑软件需要到哪个仓库中提取颜色呢?这就是色彩空间的配置问题了。
1、相机的色彩空间设置
我不专业,只能简单点去描述,比如你拍摄了一张JPG格式的照片,在相机上色彩空间设置为AdobeRGB。但是你电脑上的修图软件,色彩空间设置的是sRGB,我们知道,AdobeRGB的色域要比sRGB大,色域越广,显示的颜色就越多,所以相同位置编号的颜色,色域大的色彩空间里显示的要鲜艳一些,所以本来是AdobeRGB色彩空间的照片,到了软件中,套用了sRGB色彩空间,就等于本应从AdobeRGB仓库中按照编号提取颜色的,现在却跑到了sRGB的仓库里去提取颜色了,色彩空间变了,那就肯定会发生变化了。
当然,这些问题可以在后期软件中进行设置,有空单独写一节给大家看,这里就先不细说了。
前面说的这些,只是软件带来的问题之一。假设相机色彩空间与PS软件的色彩空间设置的相同,为什么在PS里调整好了照片,用其他看图软件再打开图片,颜色也会发生变化呢?问题同样出在色彩空间上。
2、软件是否具备色彩管理功能
你所使用的看图软件,需要一定的专业度,起码能够支持色彩管理,有能力解析出你的图片所使用的色彩空间,并且到正确的颜色仓库中,按颜色编号提取正确颜色,显示在你的屏幕上。
还有很多被简化过的看图软件,就不具备这种能力,它的程序中,只有一种色彩空间,比如sRGB,那么你使用AdobeRGB色彩空间调整的照片到了它这里,它没有色彩管理的功能,所以只能默认你的照片色彩空间是sRGB,于是又走错仓库了,颜色也就不能正确显示了。
3、显示设备的差异化
还有显示设备带来的问题,比如电脑显示器,同一张照片,在两个不同的显示器上,就会表现出不一样的颜色,这可能是显示器色域的问题,也可能是显示器色彩空间的设置问题。现在我们家用的显示器,几乎都是液晶屏幕,可以说没有两台色域是一模一样的,只是差异或多或少而已,即便是同一个品牌,同一型号,同一批次,也会有差异。液晶显示器的工作原理,是液晶通电以后,屏蔽掉黑色的背光,然后控制红绿蓝色光三原色的亮度,要通过不同的电压,控制不同液晶屏的透明程度。廉价的显示器,在这些品质把控方面,专业程度就不够高。所以专业的广色域显示器,色彩看起来就更细腻一些。
另外显示器里也有很多预设的色彩模式,比如游戏、电影、网页等等,还可以手动设置色温,这些设置都可能会对照片颜色产生影响,所以查看一下自己的显示器,色彩显示一项是否选择了sRGB。如果你想更专业些,那就搞一台好点的广色域显示器,并且经过专业仪器进行色彩校正,应该会好很多。
上述这些,也只是非常片面的解读,另外关于显示器,还涉及到“色准”的问题,太复杂了,这样说起来,就是一连串问题,没完没了,实在没法系统的逐一说清楚,就这样吧。
唉,从数码照片能否算作直出无后期的话题,延伸到色彩空间、色域,多字下来,不知道那些始终坚持不在电脑上做后期,就把自己照片算作直出的朋友们,能否明白你的数码照片是如何产生的了?
模拟、数字化、算法、解码,这些人工设定好的参数,从你按下快门的瞬间,就在伴随着你了。所谓直出无后期,只是你没把照片导入到电脑上去调整,而并非没有经过调整。
上述文字中,从来没有去讨论照片是否应该做后期,也没去强调前期重要还是后期重要,更没人跟你辩论做过后期是否就算作假的问题,都是成年人,断章取义,无中生有就没劲了,只能体现出你的阅读能力。
最后再次重申,数码摄影,严谨扎实的前期,合理适度的后期,这些都该有。尽可能把数字模拟出来的照片色彩,还原到人眼所见的样子,这是我的后期观念。前期和后期不是仇敌,不是对立面,更不是你死我活的状态,前期后期相辅相成,拍摄要下功夫,后期也要花心思,最终目的是让照片更好看,这样不好吗?
欢迎大家理性客观的探讨!
#摄影作品是否需要后期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