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千面略懂先生的《行为心理学50讲》!
行为是折射心理的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中观照自己,实现与自己的和谐相处,也可以洞察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行为心理学不仅仅是实验室的一门科学,更是教会我们如何进行自我行为解析、自我心理调适,并透过行为更加了解他人的一门学问。
本课程通过对50种常见的行为,进行深度的心理解析,教会大家看清自己,了解别人,看透生活的真相。
今天是很重要的一讲,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敬请欣赏。
生活中有这么一类奇怪的现象:身处异地的恋人,每天短信电话不断,如胶似漆,而一旦见面共同生活一段时间后,大大小小的争吵便接踵而至,从前的亲密无间便成了两看生厌;
在外求学的孩子,父母对其每天嘘寒问暖,关怀备至,而一旦放假回家一段时间后便“惨遭嫌弃”,从前的无微不至,变成了烦不胜烦;
同村长大的好友,平时问候不断,好得恨不能穿一条裤子,而一旦进了同一家公司,或住在同一屋檐下后便矛盾日益升级,从前的情谊变得荡然无存……
这些现象很是常见,同时也让人感到困惑:为什么双方相隔一段距离的时候,关系亲密,走近后关系反而恶化了呢?
作家郑执就在其作品中说过:“人生和世事大抵如此,靠近了,都不壮观。”
其实,在心理学的层面上,这就是“刺猬法则”——人与人距离太近,往往两败俱伤。
01远香近臭,远亲近仇
生物学家为了研究刺猬生活习性,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严冬时节,将一群刺猬放置于户外的空地上。很快,刺猬因为受不了天气的寒冷而逐渐向彼此靠近,尝试之后发现这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能抵御严寒。于是,它们靠得更近了。
但我们都知道刺猬身上可不是柔软的皮毛,而是坚硬的尖刺,所以问题就随之而来,靠得太近身上的尖刺便会扎向对方,疼痛又迫使它们再度分开。
一面是严寒,一面是疼痛,为了生存刺猬们不断调整靠近的距离,一番努力之后,终于找到了合适的位置。
这就是著名的“刺猬法则”,如同刺猬抵御寒冷一样,为了战胜困难,人与人之间也会相互合作,“抱团取暖”。
但同时,每个人的性格习惯就像是与生俱来的“刺”,相互靠得太近,于人于己都会产生不适感,这种“不适感”就是心理学上的“心理安全距离”。
举个例子,坐在图书馆看书,这时突然有人挨着我们坐下,大多数人就会下意识地把身体侧开一些,并抬头看一眼对方,这些都是心生警惕的表现。
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自我保护意识,相对应地也会设定自己的心理安全距离。当与他人的距离保持在心理安全距离范围之内时,我们就会产生安全感,在安全感下,我们是一种自然放松的状态,面对他人也就显得更为友善耐心;
而与他人一旦超出心理安全距离范围之外,安全感就会丧失,这时候我们是处于一个紧张而敏感的状态,所以对他人的一举一动都会产生不满与怀疑。
就如我们会拿着遥不可及的明星偶像作为自己的榜样,而不屑于向家长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学习;我们会与不常见的亲戚相谈甚欢,以礼相待,但对时刻围绕在自己面前,念叨自己的亲戚刻意忽视不理。
这也就是老话常说的“远香近臭,远亲近仇”的原因,这里面的“远”和“近”的就是我们的心理安全距离。
所以人和人之间,不需要刻意走得过近,如果一旦涉及对方的心理安全底线,反而会引起对方的猜忌与防患,得不偿失。
02过分干涉,事与愿违
我们经常可以在一些家庭调解类节目中看到这样一些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