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伍能生男,主任医师,年毕业于福建医科大学临床医疗系,医院神经内科及首都医院神经介入科进修学习,擅长脑血管疾病、多发性硬化、重症肌无力、帕金森病、脊髓疾病和睡眠障碍等疾病的诊疗。
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
如果出了问题
指令就没法正常传递出去
而神经内科医生就是守护
我们人体“司令部”的白衣天使
医院的
伍能生主任便是其中的一位
“充满能量”小伙走上从医路
从年穿上白大褂至今,已经21年过去了,回想起自己的从医生涯,伍能生说,他非常庆幸自己能够成为一名神经科医生。
伍能生出生于三明的一个农村,是个地道的客家人,客家人热情、诚恳、善良的品质深深地浸润他的心田。他成长在一个大家族里,他小时候,家里有个叔叔体弱多病,家里常请赤脚医生来给这个叔叔看病,耳濡目染之下,伍能生感受到医者的神奇和伟大。
年,伍能生高中毕业,在父母的鼓励下报考医学院校,最终被福建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录取,成为家族中第一位医生,就此开启了从医之路。
毕业后,孝顺的伍能生选择回到家乡,医院工作。那时,新入职的医生要先参加轮转。轮转到神经内科时,科室主任被伍能生认真、负责、用心的工作态度深深打动,对他很是满意,主动邀请他定岗在神经内科,伍能生欣然接受了。
在当时的科室主任和同事眼中,伍能生是个“充满能量”的小伙子,一天十几个小时待在科室里:医院、医院、医院。“刚工作时,对每一种疾病都很好奇,所医院。”勤奋好学的伍能生很快就上手了,成为一名能够独当一面的医生。
临床医生多重身份“复合体”
年,为了有更好的发展前景,伍能生携家带口来到厦门,医院神经内科的骨干力量。“在很多外人眼中,医生就是治病救人的职业,但事实上,很多临床医生是一个多重身份的‘复合体’。”伍能生说。
神经内科收住的基本上是中老年人,百岁老人也不少见,而且他们得的疾病往往致残率和复发率都高,恢复慢,有的病一旦得上就无法逆转。“许多病人不得不经常住院或者长期住院,成为老病号。这就需要我们尽最大努力,发挥专业特长,帮助他们减少复发,延缓病情进展。”
在查房时,伍能生经常发现有些老人内心非常孤单,时常积压着种种情绪,每每在回答他和同事的询问、感受到被关怀时,就伤心地痛哭起来。每当这时,伍能生总是用心倾听,不断抚慰。
“医生开给病人的第一张处方,可能不是药物,而是关爱。”这养成了伍能生温和、耐心的品性,使他非常善解人意。“我除了多听、多安慰,也会尽量满足他们的需要。”所以,伍能生随时要跨界成为“心理治疗师”。
有时候,医生更是患者生活中的“居家随访管理员”,因为很多脑血管病患者,恢复后会留下一些后遗症,导致行动不便。为了了解患者康复情况,伍能生会带领科室医护人员定期走街串巷去患者家中,为他们进行社会生活指导、心理健康辅导和用药建议。
必不可少的,有时伍能生也会变身患者的家人。曾经,有一位76岁的阿婆急性脑梗,医院治疗。可是一个星期后,儿子再也不露面了,阿婆病好了却无处可去。伍能生就带领科室人员当阿婆的“儿女”,对她嘘寒问暖,给予了特殊的关照。
1.5万次胸外按压救回一病人
去年6月,伍能生科室收住了一位病情奇特的女患者张花(化名)。
51岁的张花年轻时就经常“胃痛”,近年来开始加重,并在这一年发生过一次突然抽搐、晕厥,因为能自行转醒,也就没去就医。直到去年6月17日清早,张花病情又一次发作,头晕、呕吐,意识不清,四肢强直僵硬,还出现大便失禁,持续10余分钟后才转醒。她的儿子紧急呼叫救护医院,入住神经内科。经过数日排查,张花的检查结果竟然都无异常!为此,伍能生医疗团队请心血管内科会诊,并决定与家属商谈后安排患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不料,就在会诊结束,进一步诊疗方案刚刚确定的当天傍晚,张花却再一次突发意识不清,口唇发绀,并伴有肢体抽搐,小便失禁。“快,心肺复苏!”伍能生立即召集心血管内科和本科室医护人员一起,齐心协力与死神展开搏击。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10分钟、20分钟、30分钟……通常,猝死患者抢救30分钟以上,还不能恢复自主心跳和呼吸,就可以宣布停止抢救。但平时好脾气肯迁就的伍能生,这一次却特别执拗:“病人才51岁,再试一试,万一有奇迹呢?”
伍能生领着在场的7名医护人员轮番上阵,为张花进行持续胸外心脏按压、反复心脏电除颤,高流量给氧,还请来麻醉科医生进行插管,并下达一系列抢救用药和检查医嘱。经过两个小时、约1.5万次持续胸外心脏按压后,奇迹出现了!患者恢复了自主心跳。此后,医院重症监护室进一步救治,终于摆脱死神。
来源:《海西晨报》.6.24A14版
记者:曾昊然
编辑:苏佳妮
审核:于婧媛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