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医门诊第2期中医打造个人品牌的助推器继上周“明医门诊”开业以来,收到了很多老师的分享,但也有老师未能及时参加上一次的活动,这周我们继续。在每个人医生各自的临床生涯中,总是会遇到或难或易,或长或短的病例,有的病例可能真的很鼓舞人心,但也有的病例令医生很是抓耳挠腮,在与这些病例经历无数次的过招之后,感觉已经说不清是我们治愈了它,还是它成就了我们。那么这期的“明医门诊”,为大家带来的就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病例”我印象中最深刻的病例是我第一次给我母亲开方。当时母亲发烧,没精神,有点汗,于是就给她开了桂枝汤原方,由于药房没生姜,其余的药加起来两付才二块八,母亲吃了一付就好了。当时想法还挺幼稚,如果中医药都这么便宜,看病都这么快,中医师靠什么吃饭呢?现在想来还挺好笑的。胡编:就从老师您这“一剂已”的效果,诊费收个都不为过,那您还怕没饭吃?我是一个基层年轻小中医。刚毕业没多久的我,病号也不多。不过有个病号的情况值得一说,和大家分享。有个心脏病的老太太我给她治疗缓解了很多。有一天她突然带着小孙子来找我。说小孙子最近老是嘴里有唾沫口水,一会儿就能有一大口,一上午甚至能吐大半个痰盂,问我能不能治。我观察孩子精神正常,不爱说话但有点调皮。我习惯性的了解一下孩子平时的生活习惯、情绪状况等,得知孩子父母离婚,现在是和继母生活一起,情绪上有些不顺心。舌苔薄白略腻,脉细稍沉。我突然想起上学时学的方剂中《伤寒论》的吴茱萸汤治疗干呕吐涎沫,他这种算不算呢?因为问了病史可能和喝了凉饮料有关,可能偏于寒,又有情绪不舒,或有肝气犯胃,所以用方:人参5g,吴茱萸9半夏5,另外奶奶说孩子晚上偶尔惊醒故加钩藤5茯苓5防风3以平肝。人参另煎兑服,用三片生姜和大枣几个。用药两天后复诊,说好像轻了一点。吐口水不那么频繁了。但是效果不理想,要求快点治疗。于是加大用量,配合疏肝、化湿健脾的药物。方:吴茱萸12,人参5,防风5,芡实10,山药10,香附10,姜半夏6,大枣3个破开,嘱多加生姜,加到“你觉得太多了”的地步。多天后奶奶来买感冒药,我问起她孙子的病,他满脸开心的说:“田大夫你太厉害了,我们跑了市里,省级都去了,都没治好,在你这里五六天好了。你别看年轻,技术确实高明!”由此我发现,伤寒论的东西果然名不虚传,治疗比较单纯的疾病更是效如桴鼓。好像真是“但见一证便是”胡编:依胡编看来,老中医可能治不好一个小病,小中医也未必治不了大病。顺便一说,张仲景如果都骗你了的话,那中医这个圈子也没人可信了。患者,女61岁,晚上口苦嗓子发干,白天不苦,右侧眼睛赤痛,左侧耳鸣,左侧下肢怕冷,胃口可,大便可,小便有时刺痛感,舌苔为阴阳舌,右尺脉无力,左脉弦细无力。分析口苦口干,为肝胆郁热,但是左腿冷,提示热为标,不可过用寒凉。白天不苦晚上苦,肝经当令,考虑肝气升发不足。有眼红赤,同样是肝经热上冲小便刺痛,提示肝经有热,热从下行。无发热恶寒,则无表症,无泻下大便硬,则无里症,病在半表半里,为阴症,辩为厥阴。从肝脾论治。方用四君子汤+柴胡,芍药,少佐桑叶清肝经之热,肉桂散肾经之寒。五剂后,患者复诊情况均有好转。附患者初诊、复诊的舌象如下:胡编:这个病人的舌象看起来很怪。其实一分析也不难。综合来看,初诊舌头两边凸,中间凹,左边无苔,右边苔腻,就是一个肝木不升,脾虚生湿。老师以四君子加柴胡、白芍、桑叶。肉桂,方虽简,法却全。何法?叶天士苦辛酸泻肝之法,培土制木之法。好案!在临床中笔者就遇到了这样一例大便失禁的患者。患者马某,男性,年龄70岁,于年3月就诊,面色黑*,消瘦,双目略混浊,神情自然,有慢支炎病史。自述大便不能自控多年,一有便意就必须上厕所,但是很多时候都拉在了裤裆,大便形态正常(说话时时常咳嗽有痰鸣声,但是没有吐痰,别无别无所苦),无心累气紧,乏力,饮食正常,腰腿不酸软。每天都要徒步行走数里路。舌暗红无苔润,脉弦滑有力。从症状分析患者的病的病位在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太阴肺经。首先考虑是肺失宣降,大肠中清气不能正常提升造成的。但是如果单纯宣肺气并不能临时解决问题,固涩大肠吧,又怕引起便秘,想来想去,决定升阳益气去痰固脱一起来,方药不在多而在精,遂处方:小柴胡合二陈汤加赤石脂禹余粮丸加桔梗,三付药。同仁可能对其它方无异议,唯独为什么用小柴胡呢?小柴胡中柴胡能疏肝升阳半夏能去痰清*芩能肺热,人参能益气。不是刚好和分析的病机对上号吗?后来患者女儿代述三付吃了以后,患者大便恢复了正常。原本以为就收工了,结果过了半年左右,患者又来就诊,病情依旧,这次又按照原来思路开了三付(患者不愿多吃药只好开了三付),药一下腹,病又好了。心想这下总算没问题了吧?结果年1月份患者又来了,说医生啊你的药是好就是病好不利索,你再给看看吧!我那个郁闷呐!心想,让你多吃几付巩固你不吃,这下又犯病了!没法还得看啊。斟酌再三,想起金水六君煎来,患者上有痰湿咳嗽,下有大便失禁,不正符合金水六君煎所治疗的上盛下不足的病情吗!遂处方:当归10g熟地20g陈皮15g
法半夏30g茯苓30g炙甘草10g
三付
这次没有再加收敛固涩的药,心里还是有些犯嘀咕。结果三付过后病人说完全好了。按:从病机看一方面是肾气不足不能统摄大便;一方面是肾气不能化津,津液停聚在肺而成痰。然而无论是从患者的症状描述还是从客观体征上看,都看不出有肾气不足的表现,只能由肾主二便这个方向去分析,才能解释为什么能用金水六君煎治愈。此病一波三折,加之患者服药不积极,让整个治疗过程绵延一年有余。胡编:张景岳的金水六君煎用于痰湿壅于上,精血亏于下的咳嗽,哮喘效果也很好。滑脱一病,还可以参考景岳的胃关煎。补精血生命火,命火生脾土。刘某某,女,54岁
.1.18初诊,头昏欲跌6年余,伴月行经10余日患者自年无明显诱因头晕摔倒几次,后医院行头颅CT示“多发性脑梗塞及小脑萎缩”住院治疗各症状明显改善,但仍有头晕欲倒的症状迁延至今,言语不清。现过更年期仍每月行经10余日,体检:神志清楚,疲乏无力,血压/80mmHg(服药后),心,肺无异常,腹软,无压痛,肝脾未触及,无压痛。食欲尚可,大小便正常,双手脉沉细弱,舌质偏淡,舌苔薄白。
分析:患者头晕欲倒,脉沉细考虑肾阳虚衰兼水气上泛,54岁仍月行经10余日考虑肾阳虚衰及元气不固。其症状很符合《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条文。故用真武汤合金匮肾气加减。组方:茯苓12g白芍12g黑顺片9g(先煎40分)白术15g桂枝12g泽泻9g*参15g干姜6g怀山药12g熟地12g丹皮9g山茱萸12g陈皮6g生姜3片炙甘草12g大枣3枚(扳)5剂用法:水煎温服日两次.1.27二诊,头晕尚可,小便增多,服药期间一直在行经期间,嘱原方不变继服5剂。.2.22三诊,头晕大减,可不扶物走路,言语稍清,行经已停。嘱继服原方5剂,只加重其中几味中药用量(黑顺片15怀山药20山茱萸20熟地20泽泻15)二三诊均未面诊,因路途过远均为手机联系。.3.16四诊(面诊)患者已可自由行走,独自串门,自1月29日停经后再未来月经至今,精神可,饮食可,大小便正常,言语可表达但有不清,舌质淡红,舌苔薄*,左寸脉沉,左关尺正常,右脉缓。考虑心阳不振,问其是近期是否有心慌胸闷,患者有其心慌。考虑脾肾阳气已起,心阳略显不足。故真武汤合金匮肾气合瓜蒌薤白加减。组方:茯苓15g白芍15g黑顺片9g(先煎40分)白术15g桂枝12g泽泻15g*参15g干姜9g怀山药15g熟地15g丹皮9g山茱萸15g陈皮6g瓜蒌20g薤白10g生麻*6g炙甘草12g生姜3片大枣3枚(扳)5剂按:真武汤治疗脾肾阳虚水气上泛引起的眩晕欲僻地症状是肯定的,其中茯苓,白术利水气,附片,生姜温振脾肾阳气,白芍来润其燥份。案例中病人本应过更年期后闭经,而却每月行经十余日,实为肾元不固而引起的崩漏,故用金匮肾气来固本培元,其中重用山茱肉来收敛固涩。(注:明医全程提供中药)胡编:老师不仅辩证准确,用药精当;关键在于识货啊,用明医的中药,效果能不好吗?看到明医公开课第二期的互动话题,要讨论这个题目,我马上想到了我最近治疗的一个病例。张某,女,56岁,退休教师。主诉:恶寒5月,发热、汗出1月余。现病史:患者于5月前开始出现恶寒,以后背及下肢为甚,当时无伴发热,患者未重视,1月前,患者因起居不慎,出现发热,当时测体温38.5℃,医院就诊,给予静脉输液治疗,后患者出现腹泻,对症治疗后,腹泻止,但此后患者开始出现反复发热,大汗出。甚时一日达20余次,自觉发热,热后汗出,时间无明显规律。自觉发热时测体温均正常。一诊:年10月23日症见:神清神疲,情绪焦虑,面色晦暗,体倦乏力,着厚衣物,不能活动,动则汗出,恶寒,以后背及双膝关节、小腿冷痛、麻木为主,发热,但测体温正常;鼻塞,午后出现流涕,常于平躺时咽喉部有异物感(患者自诉为鼻涕),次日晨起后可咯出少量泡沫痰;胃脘部有胀满感,胃中水声渌渌;大便稀溏,每日两次,小便可,纳可,眠差,常因四肢不温无法入睡。舌质黯,苔滑腻,舌边齿痕,脉细沉。辩证:营卫不和,脾胃虚寒治则:调和营卫,温中和胃考虑患者有营卫不调和,所以运用了桂枝汤,且患者有中焦虚寒的表现,正是理中汤适应症。所以以桂枝汤合理中汤投之,并交代患者服用方法:上方浸泡20分钟,连煎两次,每次10-15分钟,两次药汁混合,每次50ml,每日5次,服药后服热稀粥。二诊:年10月27日患者于24日午餐后服用第一剂药物时,出汗较多,次日汗出减少,第二日时未再出汗,恶寒较前好转,但仍有发热,但时间缩短。服药后第三日,患者外出活动后,再次出现三次大汗,再次出现恶寒。患者自觉精神较前好转,乏力减轻,但仍觉恶寒,仍以后背及小腿处胃甚。大便仍稀溏,但每日一次。舌质黯,苔白微腻,脉细沉。患者病情好转,故而守方守则。三诊:年10月29日患者仍有汗出,发热,但每日次数仅为一次,且为小汗,活动后未再出现汗出,鼻塞有所好转,流鼻涕时间有所延后,与晚餐后出现,大便开始成形,小便可,后背处恶寒有所改善,小腿处仍冷痛、麻木。患者有小腿麻木,冷痛,舌质黯等均符合“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的特征。故而使用温、补、通、调,具有益气通阳,和营行痹之*芪桂枝五物汤。并加入活血通络之鸡血藤、木瓜、当归,以加强活血通络、温经散寒之功。四诊:年11月24日因患者加重有事,未及时复诊,但于11月5日电话告之,服药后溃疡已痊愈,恶寒明显改善,天气渐冷,但未加衣服,后背及小腿处始觉温暖感。大便成形,每日一次,睡眠明显改善,睡时手足均觉温暖。故嘱其守方再付5剂。患者于11月24日复诊,告之诸症均明显改善,已无发热、汗出、恶寒。目前仅觉轻微乏力,腹中肠鸣。舌质淡黯,苔薄白,脉细。为什么说这个病例是我印象最深刻的病例呢?在治疗这个病例的时候,让我觉得奇怪的是为什么在治疗出汗的同时,患者鼻鸣,咽喉部异物感会逐渐的好转?故而重读《伤寒论》: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看到这条条文,我恍然大悟,原来这本来就是桂枝汤的兼症啊。胡编:“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