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不在意所有人对我的看法,唯独希望成为你眼里的英雄。
——青玖情感
为爱肯定
那些看似随性,毫无上进心的人,有可能因为爱情而改变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给你讲一个故事。
小K和小L是一对年轻的情侣。离开家来到这座大城市打拼,起初是小K一个人的梦想的。而小L则是为了爱,而跟着他一起来到这里。然而,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原本小K以为,大城市机会自然也多,可没想到的是,机会多,竞争更多。
小K没能找到工作。为了维持生计,两个人只能住在最便宜的小旅馆里,靠摆摊为生。如此无望的生活,让小K渐渐变得颓废,偶尔还会对小L发脾气。甚至抱怨她,当初没有拦住自己。其实小L也明白,小K不过是在生自己的气。
看着小K越来越失落、低迷,小L没有选择一个人去承担,也没有选择离开小K。她只是默默的陪伴。唯一不同的是,她会将每天进步的一点点,比如,多赚了钱,卖的东西被人夸了几句,说成是小K功劳。而如果今天没有赚到钱,她就会安慰小K说是在积累经验,缺的只是运气。
慢慢地,在小L日复一日的安慰和鼓励中,小K焦虑的放松了下来,对生活的也越来越积极。现在两个人在城市里盘下了一家小店,开了一家小小的便利店。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可能被生活和现实击垮,我们每个人也都可能振作起来。爱可以成为一种力量,但也要看这种爱是如何被给予,被感受到的。带着指责和打击的爱,显然是不具有这种作用的。
阿伦森效应
我们永远都不应该轻视语言的力量。积极的语言能够激发出人们相爱的信心,激励人们更好的为爱付出。
心理学上的阿伦森效应就能够很好地说明这一点。
阿伦森效应,是指随着奖励减少而导致态度逐渐消极,随着奖励增加而导致态度逐渐积极的心理现象。
有个实验:分四组人对某一人给予不同的评价,借以观察某人对哪一组最具好感。
第一组始终对之褒扬有加,第二组始终对之贬损否定,第三组先贬后褒,第四组先褒后贬。
结果:此实验对数十人进行过后,发现绝大部分人对第三组最具好感,而对第四组最为反感。
阿伦森效应的核心是:大多数人喜欢褒奖不断增加,批评不断减少。
当然,阿伦森效应,并不是要我们都变成恋爱脑,为自己的爱人加上厚厚的滤镜。而是说,在爱情中,我们要善加利用语言的力量。一昧的夸赞对方,肯定对方的行为,不仅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还会让对方感觉我们太过虚伪。
真正对阿伦森效应的合理利用,应该是学会褒贬结合。先客观的分析目前的现状,在肯定对方在交往中值得肯定的部分。激励对方将积极的做法延续下去,同时在未顾及到的部分,做出努力。
如何利用阿伦森效应
想要在恋爱中合理而有效的利用阿伦森效应,关键在于把握一个度,以及掌握褒贬之间的顺序。
首先,要做到褒贬结合。我们不能只看到对方优秀的一面,也不能只看到对方的缺点。对于无伤大雅的小缺点,带点撒娇意味的表达,是最有效的。比如,你发现对方不爱做家务时,不要直接指责。而是可以撒娇着求帮助,并且在对方给予帮助之后,夸奖对方做得好。这种情绪与需求的表达,可以让对方从中获得认同感,同时也了解到你的需求。在后续的交往中,他就会主动地去承担。
其次,要先贬后褒。如果我们先夸奖一个人,在指出一个人的问题,是会造成心理落差的。所以,在利用褒贬之间的反差时,一定要贬再褒。这样,会让对方感觉到你很懂他们,并且面对问题,能够表现得客观而理智。我们可以先表达出自己对整件事的看法,就事论事,而不是直接地指出对方哪里做的不好。在对方了解我们的看法之后,指出对方在这件事上做得好的部分。那么此时对方就会自己去分析,自己在这件事里,哪些方面是有欠缺的。
阿伦森效应的高级运用,应该是对方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积极的做出改变,而不是被人催促着、指责着去做调整。
#情感#
墨菲定律告诉你,想要吸引先放下你的在乎
从近因效应分析,为何分手后不能死缠烂打
恋爱补偿效应,学会正确判断动心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