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Vista氢商业
当市场里的猪肉都得开美颜灯,社交平台上不加滤镜的美食简直是裸奔加素颜。
吃东西必拍照的传统由来已久,随便打开一个修图软件都可以在“食物专区”找到深夜食堂、气泡水、奶fufu等各种滤镜效果。最近小红书上的“美食照片”流行这种模版:构图“满”就一个字,拉到顶格的饱和度和对比度,乍一看挺有食欲,多看几眼头皮发麻。
图源:小红书
这款“滤镜风格”通常应用于被X博士称为“克苏鲁系”网红食物,以毛肚为代表的川渝菜系在整齐划一的风格构图里越来越魔幻。
现在的网红食物图为什么越来越“阴间”?从什么时候开始滤镜成为互联网“美食”的一部分,或者说全部?
1、如何把毛肚拍成恐怖片?
很难不怀疑引领克苏鲁构图滤镜风格的人,是恐怖片爱好者。掌握这种拍摄风格,首先要让食物看起来“足够巨型”,一方面是给食物拍特写,最好能清晰地展示麻辣凤爪上的纹路和毛肚上密密麻麻的沟壑,当一个比熊掌还大的鸡爪子和被拍成瀑布的千层毛肚怼到你面前时,注意力很难不被吸引。
另一种视觉的“大”,是一张图里的材料要显得乱中有序、品类繁多、琳琅满目。和一个大盘子中间放块指甲盖大的牛肉粒相反,前者是一度流行的五星酒店式构图,现在则流行极繁主义大锅炖。
图源:小红书
即使食材没那么多也可以营造出眼花缭乱的效果,放大局部,视野打开,构图深谙拼多多卖家秀视觉错位美学,如果是手持的奶茶/杯面/烤鱿鱼,则要巧用鱼眼效果,一根干煸鱿鱼都能拍成深海巨兽。
图源:小红书
摆盘、造型对图片效果来说不重要,配色方面一定要遵循“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原则,喷射的辣椒油隔着屏幕就能甩过来,所以无辣不欢的川渝菜系的滤镜效果最佳。其实任何食材都能在饱和+阴影+放大效果下变得不像地球食物,比如异形烧鸭、黑色陨石臭豆腐。
图源:小红书
其实类似原理的构图和滤镜效果早在吃播内卷时代就被广泛应用,彼时(现在仍在流行)一个脸还没有眼前的盆大的小女生,面前是堆涂满番茄酱的炸鸡,左手一个红油羊蛋,右手一串爆辣金针菇,这个画面足够引人围观,到底是人战胜了食物,还是食物吃掉了人?
当食物变成了某种刺激的战斗,美食已经不是激发食欲这么简单了。从滤镜鼻祖Instagram首创“火烈鸟+棕桐叶”的ins风开始,怎么让一张照片跑赢算法,脱颖而出就成了一门学问。
“在Ins上给宣传图上的食物加上X-ProII滤镜,而不是Earlybird滤镜,就能一家餐厅轻松增加销售额。”前者增加了阴影和色彩饱和感,后者会让食物发黄变暗。
根据一位酒店管理学者研究,高饱和度最容易放大食欲,鲜艳浓烈的红色、绿色、蓝色都能让照片里的食物看起来更新鲜、更好吃,而食物离屏幕越近,越容易勾起食欲。小红书网红食物滤镜构图则叠了双重buff。
不过高饱和滤镜也不是都能把视觉刺激转化成食欲,食物的视觉冲击力大小取决于你是孤身一人,还是和朋友一起。
只有独自吃饭的时候,人们才会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