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文章链接:
肖战的演技(之一):四分钟短片《买耳朵》
肖战的演技(之二):灵气四溢的《陈情令》(上篇:少年感)
肖战的演技(之三):灵气四溢的《陈情令》(下篇:哭戏)
肖战的演技(之四):残缺还近于完美的《王牌部队》(上篇:年龄感与台词)
肖战的演技(之五):残缺还近于完美的《王牌部队》(下篇:演员的二次创作)
以前我写过一个系列文章是评价金庸小说的,那个系列里有一篇谈到我最喜爱的金庸人物是张无忌(《我的“金学”研究(之五):《倚天屠龙记》的“双层糕结构”的成因——兼谈为什么我“最爱张无忌”》)。我从读遍金庸小说一开始就最爱张无忌,不是因为《倚天》或张无忌在金庸小说或金庸人物中艺术价值最高,而是因为如果这些书中人物真的存在于世上的话,张无忌其实是最适合与之相处的。换言之,其实他才是最“真”的,其他角色是多了小说滤镜的美化而已,要是真的存在于现实世界,要不就是无聊,要不就是气死人,才不会受到喜爱呢。到年重发这篇旧作时,我又在文后写了一段长长的补充,更深刻地挖掘张无忌才是真正的道家思想的理想化身——
========
《神雕》的结尾,众人齐集华山之巅举行第三次“华山论剑”,重新排定“五绝”。黄蓉一开始想捉弄周伯通,故意完全不提他这个在当时的众人之中武功最高者的名字,可是周伯通全不介意,反而以黄蓉的机智冠绝当世而推举她,令黄药师大为感叹,说世人皆好名,他自己是刻意不好名,只有周伯通才是真正对名毫不介意之人,周的境界又远高于他了。于是周伯通武功与思想境界“双高”而获得大家一致赞同占领“中”的最高位置,成为代替他师兄王重阳“中神通”的“中顽童”。这一段最初我读时,也十分认同其实是金庸借笔下人物之口所表达的“天然胜于刻意”的道家思想。可是后来越是体味《倚天》中的张无忌,越是觉得张无忌才是真正胜过周伯通的“不好名”的代表。周伯通是道家所推崇的“赤子之心”,但他之所以能活到老还保持赤子之心,可不是因为他对道家的理解有什么过人之处,而只不过是他的“心理年龄”没长大而已。婴儿是最纯真的,但道家赞美婴儿可不是因为婴儿难得,而是成年人还能做到“出污泥而不染”地保持婴儿的纯真才是真正的难得。张无忌才是那个真正靠自己的本性而非周伯通那样的“白痴”保持着赤子之心的成年人。正如《神雕》中李莫愁用唱悲歌来动摇杨过、陆无双、程英等人的心志,三人功力低她一筹、又历经不如意的情感而眼见着就要失守,却被傻姑这无知无识的傻大姐唱着欢天喜地的儿歌一举破之。这能说傻姑的功夫比杨过三人强吗?显然不是嘛,只是在那特定的局限条件下,傻子刚好占了便宜而已。但张无忌是各方面的心智都发育健全,也经历过人间的种种苦难与人性的色色丑陋之后,仍然能做到坦然面对,不以为意,这才是真正的不受名所羁绊的自由之心。
以上是从道家的角度来看。不妨再转从佛家的角度来看。大家都知道六祖惠能的故事。先是神秀作诗,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惠能则回之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大家都惊叹惠能的高妙远胜神秀。但在我看来,神秀的境界是黄药师的境界(刻意地修为),惠能的境界其实也只是周伯通的境界(本来就是心理年龄上的无知的白痴,不用修为)。真正最高的境界是张无忌的境界:心中有明镜,但无需拂拭,却仍能做到尘埃不落,永远明净。何也?这就是《九阳神功》的化境啊——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冈;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你能加诸我身,却对我毫无影响。这,才是最高最强的张无忌境界!(由此我觉得道家胜过佛家)
========
这是年时的我。时到如今,我又多了一个“最爱”的文艺作品人物,那就是年之后才认识的魏无羡!——无独有偶,他的名字与张无忌很相似。很难说如今我是更爱张无忌还是更爱魏无羡,就让他们在我心目中并列第一吧!
为什么我最爱魏无羡?其实跟我最爱张无忌的原因是殊途同归的。首先,因为如果这个人物真的能存在于世上,他会跟张无忌一样很好相处,他的可爱之处绝非小说或电视剧滤镜造成的。其次,他也跟张无忌一样,“各方面的心智都发育健全,也经历过人间的种种苦难与人性的色色丑陋之后,仍然能做到坦然面对,不以为意,这才是真正的不受名所羁绊的自由之心”。其实要论经历过的人世苦难与人性丑陋,张无忌跟魏无羡比实属小巫见大巫。《倚天》在金庸小说中不是典型的悲剧,张无忌更不是悲剧人物。小说《魔道祖师》、尤其是电视剧《陈情令》在本质上却是悲剧,魏无羡是悲剧人物。很早就有人指出,《魔道》作者墨香铜臭的小说创作明显深受金庸的影响,魏无羡综合了多个金庸小说人物的特征:他的出身像令狐冲(自幼父母双亡、以孤儿的身份被师父收留,成为门派的大师兄),他的性格像杨过(爱撩拨女孩子),他的命运却像乔峰(被乌合之众逼死)。在我看来,魏无羡的命运比乔峰还更悲剧,不过这里要表的重点不是魏无羡更悲剧,而是他跟张无忌相同之处是经历苦难后仍能坦然面对。用读者与观众的话来形容,魏无羡是“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用扮演者肖战的解读来形容,那就是魏无羡从来没有“黑化”。不仅是掉进乱葬岗、为了活下去也为了复仇而修习了被视为邪魔外道的诡术,成为“魔道祖师”的“夷陵老祖”的时候;还是身死16年后靠献舍重生、追查当年真相的时候,他的本质都仍然是当年那个纯良爱笑的白衣少年。也是无独有偶的是,魏无羡其实是“字”,他的“名”是魏婴。为什么作者要以“婴”为名,显然是在暗示魏无羡的人格内核就是道家推崇的“赤子之心”,这又与上述——道家赞美婴儿可不是因为婴儿难得,而是成年人还能做到“出污泥而不染”地保持婴儿的纯真才是真正的难得。张无忌才是那个真正靠自己的本性而非周伯通那样的“白痴”保持着赤子之心的成年人——对上了号。所以,作为最爱张无忌的我,怎么可能不也最爱魏无羡呢?
但如果魏无羡只是简单地重复张无忌的人格,那么有了张无忌,又何必再有魏无羡?魏无羡本身又有着与张无忌显著不同的独特之处,令人为之倾心。魏无羡的一大个人特色,用小说里的话说,是“天生一张笑脸”,很爱笑,总是在笑,这当然主要是在他还没成为夷陵老祖之前的少年时期。但即使是成为了夷陵老祖之后,身处乱葬岗那样艰苦的环境里,他也常常是笑对人生——看他与温情相处时的各种“怂”态就让人忍俊不禁。我看过有小说读者分析,魏无羡这人有很厚的“wifi滤镜”(注:网上流行用谐音玩梗,而“无羡”与“无线”谐音,因此小说作者给魏无羡起了一个昵称叫“wifi”),对任何人和事都只看到、记住美好的一面,选择性地忽视或遗忘不好的一面,那是他受母亲生前的教导:要记住别人对你的好,不要记住你对别人的好。其实不要说乱葬岗的夷陵老祖时代,就是魏无羡童年时在云梦江氏莲花坞,真的过得很好吗?虽然江枫眠(宗主兼师父)、江澄(少宗主兼师弟)、江厌离(师姐)是真心对他好,但江枫眠为人不善表达(以至于他夫人到死都不明白他爱的是她);而江澄的性格别扭爱嫉妒,对魏无羡处处比他强常常心里不舒服,忍不住流露在说话上就是尖酸刻薄的言论,二人相处的模式永远都是魏无羡迁就他、哄着他;更别说虞夫人(江枫眠的妻子)对魏无羡这个“情敌之子”的嫌弃厌恶全都直截了当地摆在面上,动不动就谩骂羞辱、鞭打罚跪,广为流传到人尽皆知的地步。总之,魏无羡寄人篱下其实应该很不好受,哪比得上令狐冲在华山派里早年过的日子那样舒心快意(虽然岳不群是虚情假意,但他当时也不知道)。然而,魏无羡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明白师父和师弟对他都是真心实意的,虞夫人的本性也不坏,是夫妻关系不和谐导致心态扭曲罢了。对于一切的不好他不仅都看穿那只是表象,还从来都不记在心上,只会牢牢地记得师父的悉心教诲、师姐的温柔体贴、师弟的嫉妒下掩藏着对他的由衷佩服,虞夫人的乖张暴戾也淡化成一句“从来没见过脾气这么暴躁的女人”的评价。这样的处世态度,怎能不让人羡慕向往!我何止是希望魏无羡这个人真实存在于世可以与他交朋友?我简直希望我就是他这种性格的人!
更进一步,在原著小说里,魏无羡的“乐天派”不仅仅是一种性格,在我看来甚至是已经升华为一种富于哲学意味的象征。电视剧《陈情令》虽然以高度还原了原著而著称,但有些细微之处还是不一样的。我认为一大不同之处就是小说里的魏无羡这个人物形象有着一种只能不确切地形容为“游戏人生”的哲学味道。说这个形容不确切,是因为“游戏人生”是个贬义词,容易让人联想到“玩世不恭”,但这里用来形容魏无羡可绝对没有贬义的色彩。小说里的魏无羡对人生、人世的态度就是觉得“很好玩”,像是在玩一场游戏一样,欢天喜地的玩得不亦乐乎,因此人间苦难、人心险恶对他毫无影响,深入不了他的内心,无法真正地伤害到他。这一点在最早发表于晋江的“初版”里更明显,后来的“精修版”由于删除了部分内容而削弱了一些,相比之下电视剧就基本没有表现这一点。比如魏无羡在金陵台上暴露了身份、被围攻受伤后到“云深不知处”养伤,听说仙门百家再次聚集到乱葬岗围剿他,于是和蓝忘机一起去乱葬岗。路上的这一段情节里,精修版对初版作了删减,删去了一小段魏无羡遇到一个仙门弟子没认出他,把他当普通人劫持的情节。作者可能觉得这一小段情节意义不大,就删掉了。但这段情节在我看来对于反映魏无羡这种“游戏人生”的性格很出彩。以魏无羡的本事,要摆脱这个在他看来破绽百出的仙门弟子的劫持是易如反掌之事,他却觉得很好玩——于是,他配合地跟着一起抖了起来,边抖边声情并茂道:“……别……别杀我!”又比如魏无羡重生后再见到他炼制的凶尸“鬼将军”温宁,第一次见面来不及交谈,第二次再见时才有时间详谈往事。温宁见了他就下跪,魏无羡也还以下跪。这一幕电视剧被认为是高度还原了原著,是经典的“名场面”之一。但我认为这一幕电视剧与小说其实是有着微妙的区别的。为什么魏无羡也要对温宁下跪呢?看小说时我的感觉是魏无羡觉得温宁的下跪很逗B,于是他也要跟着逗B、跟着下跪,又是折射出上述那种“游戏人生”的性格。而电视剧里的这一段却是演绎成悲壮的情怀:温宁下跪是觉得他对不起魏无羡(前世是因为他误杀了金子轩才导致魏无羡遭仙门百家围剿而死),魏无羡跪回去是觉得他才是对不起温宁的人(温宁是魏无羡炼制的凶尸,是听从他的陈情鬼笛的指令行事,他当时以为是自己对温宁失控才造成误杀金子轩)。这当然是没有什么“游戏人生”的搞笑效果了。
这种对魏无羡性格设定的微妙差异,决定了小说与电视剧最大的情节差异:小说里的魏无羡在前生并不是自杀身亡的,而是在试图毁掉阴虎符的过程中被万鬼反噬而死;电视剧里的魏无羡却是在师姐为他挡剑而死后万念俱灰、绝望自杀。显然,以小说里的魏无羡那种“游戏人生”的性格,再大的苦难也不可能让他绝望到选择自杀。小说这种人设很少见,挺新鲜的,我觉得也不错。而电视剧的改编则更有悲剧性,主题更深刻,可以说是各有所长吧。
说到电视剧对原著的改编,其它影视作品虽然也不乏“点石成金”的例子(也就是改编比原著更好),但是在原著已经很好的前提下改编得比原著更好的情况可说是绝无仅有,更别提本系列文章的“之二”里介绍《陈情令》的拍摄背景显示这部电视剧在一开始时可是不被书粉看好的,最终的结果却是甚至在立意上超过了原著。打个比方会更好理解:众所周知,《红楼梦》和《金瓶梅》都是很优秀的经典之作,在反映社会现实的方面《金瓶梅》甚至比《红楼梦》有过之而无不及,但由于《金瓶梅》在某些方面的描写过于低级趣味,在古典文学史上它的地位还是不能跟《红楼梦》相比的。类似地,电视剧《陈情令》之于原著《魔道祖师》,就有如《红楼梦》之于《金瓶梅》,也就是说,这是极其罕见地将《金瓶梅》拍成了《红楼梦》,不仅全盘保留了原著本来就蕴含着的“魔幻现实主义”的深刻内涵,比起原著还格调更高、格局更大、立意更为高远。
表面看《陈情令》靠着仙侠作品比武侠作品更玄幻的设定使得魏无羡通过莫玄羽的“献舍”而重生,最终揭发了当年他被冤枉陷害的真相,但它的结局修改了原著《魔道祖师》,变成魏无羡最后是一人一驴孤独地浪迹天涯,浓厚的悲剧色彩我认为是超过了乔峰的一死了之。而且如金庸在“后记”中所言,遥远的未来有可能国家的概念会消失,到了那个时候乔峰的悲剧就会不复存在;但利益之争、人性险恶永远都会伴随着人类社会而存在,因此魏无羡的悲剧无论什么时代什么地点都还会反复地、不同程度地上演,更具有永恒性。如前所述,由于魏无羡活在一个能够重生的世界里,被乌合之众逼死了还能再活过来,重新发掘出16年前的真相,沉冤得雪,乍一看比起乔峰一死了之就然后没然后了要强,但细想就会发现这个能够重生的设定其实更悲。
首先,现实中当然其实是不能重生的,所以后面的重生发掘真相、沉冤得雪更像是为了方便将16年前的真相揭发在读者或观众的眼前而做的一个虚构的设定。我就看过有小说读者提到这一点,说重生那部分的内容很可能只是小说里还活着、关心魏无羡是否清白的人做的一个梦,甚至有传言说作者最初的打算就是这样结局的:到最后读者会发现重生的部分只是一个梦,魏无羡还是死了,并没有重生回来。可是由于读者们太爱魏无羡了,要是作者按原定计划这样写,虽然会更加现实主义,悲剧性更强,但读者们会受不了的,所以作者不敢这样写,改成现在这个结局。虽然我不是很相信这个传言,但不妨把这种想法当成一种更贴合现实的可能。
其次,退一步说,就算重生是可能的,但魏无羡真的沉冤得雪了吗?仙门百家的人最后声讨金光瑶真的是因为相信他是当年陷害魏无羡的人而要他罪有应得吗?好好看细节,根本不是啊!
以上截图是一个观众写的关于《陈情令》主题立意的长评,里面引用了好些电视剧里的经典台词,其实是直接来自于小说的,最后那句“其实有时候世人只不过需要一个借口而已,或者说一个靶子,有了我,他们就能同仇敌忾,就可以自命不凡”正是魏无羡看到仙门百家的“仇恨对象”从他转移到金光瑶身上时的感慨。世人并不是真的认为魏无羡是冤枉的,金光瑶是制造这个冤案的罪魁祸首,于是将仇恨转移过去,而是他们反正就是要有一个仇恨的对象发泄自己的情绪,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必须有一个。当舆论一边倒地说某个人是坏人时,他们就不加分辨地蜂拥而上了。看懂了立意的人很多都说这不正是在影射互联网上的跟风、网暴吗?其实互联网只是一项现代技术,它的传播能力强大方便了把这种自古就有的“人性之恶”无限地放大,并不是有了互联网才催生出这种人性之恶,也并不是这种人性之恶只会表现为网暴,以前就有的“街头暴力”、“人言可畏”难道就不是?只不过现在这种从众宣泄暴力的场所从街头扩大到网上,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可以一年天一天24小时无休止地施暴,还杀人不见血、看不到肉眼可见的破坏,于是实施的成本更低,参与的门槛更低,卷入其中的人更多罢了。以下这个长评分析得更到位——
是的,“乌合之众”才是这部作品(小说与电视剧都是)的最高主题!(小说作者在接受采访时说她看过《乌合之众》,所以很可能确实是受到了这本书的影响。)很多人都说,看完小说或电视剧之后,发现这里面没有一个真正的坏人,反派都让人恨不起来,因为他们的坏都是有缘故的,真可谓是“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而另一方面,作品里最让人恨得牙齿痒痒的可不是那些最终BOSS,而是一个连名字都没有、只有姓氏的“姚宗主”,因为他就是“乌合之众”的象征,自始至终他认定自己是正义的代表,自我感动着地围剿这个、声讨那个,实际上是对着不知真假的传言(关于魏无羡的是谣言,后来关于金光瑶的有真实情况、但也不乏夸张失实的谣传)猥琐卑下地听得激动不已、不加分辨就急吼吼地再加歪曲、卖力传播。而最可恨的是,直到最后,所谓的反派都受到了罪有应得的惩罚,姚宗主却继续逍遥事外,毫发无损,反而跟风打倒了新反派而越发的洋洋自得、自以为是了。
更进一步,前面说电视剧改编得比小说更好,那是从整体而言,不排除有些局部还是原著的小说更好,比如关于金光瑶这个人物,小说是把他写得更为“圆形复杂”的。他虽然是靠各种阴谋诡计、陷害他人(不止害了魏无羡一人)爬上仙督的高位,但当上仙督后他确实有做过有利于大众的实事,比如在各地建立监察寮,目的是监测各地妖魔鬼怪的活跃情况,以便能及时地派出仙门人手前往镇压,保护当地百姓。可是仙门百家却反而因此而开始讨厌他,一方面是不想承担建造与轮流驻守的成本,另一方面是觉得他通过这个政策建立起太高的权威,压过了他们在当地的威望,对他深感忌惮——这跟当年仙门百家围攻魏无羡的真正用心根本不是口上说的那样冠冕堂皇是认定他修炼诡术是邪魔外道,而是忌惮他吹奏陈情鬼笛就能号令万鬼的战斗力太强悍、对仙门百家构成了严重威胁,又觊觎他炼制的“阴虎符”甚至比陈情有着更强大的力量、却又不像陈情那样认主、因此可以被人抢夺,不是一模一样的动机吗?也就是说,围攻一个人与他是否真的是坏人根本毫无关系,与他之间是否存在着利益冲突才是根源。只不过如果那个人其实没有黑点,那就设法造谣诬蔑他;如果他有黑点,那就更方便了,把小错吹成大恶,甚至连功劳也抹黑成别有用心。比如金光瑶建造监察寮这件事,绝口不提这在客观上有效地保护了百姓,而是阴暗地揣测他是不是通过推行此事从中捞了很多钱,把中饱私囊这种只是猜想当成真有其事那样大肆宣扬。
第三,再退一步,就算魏无羡确实是沉冤得雪,但电视剧修改了小说的结局,魏无羡最后是一人一驴孤独地浪迹天涯。我看到结局的这一幕时,不由得联想起三毛写她小时候在课堂上偷看《红楼梦》,看到最后“白茫茫一片真干净”时怔怔地落下泪来,那种无法言喻的悲从中来是如出一辙的。是的,对于曾说出“是非在己,毁誉由人,得失不论”这种话来的魏无羡而言,沉冤得雪又有什么意义呢?他其实根本不追求这个,否则以他“夷陵老祖”的能耐,何必等到16年后被动地因莫玄羽的“献舍”才重生?他完全可以主动地“夺舍”重生、报仇雪恨。对他来说真正重要的,是他所爱或重视的人(师父江枫眠、师姐江厌离、乱葬岗上以温情为代表的温氏族人)全都死了,他所珍视为“家”的地方(云梦江氏的莲花坞、被他从一片废土改造成能种出萝卜土豆甚至莲花的乱葬岗)不是再也回不去就是彻底毁了。这种结局,没有真相大白的痛快,没有大仇得报的酣畅,只有“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罢了……
第四,同样是由于电视剧修改了小说的结局,在电视剧里蓝忘机成了金光瑶死后继任仙督的人,这个安排竟然又将电视剧的主题进一步拔高到小说所不能企及的高度!为什么这样说呢?最近由于《余生请多指教》吸了很多新粉,TA们补看肖战的其它电视剧当然首选就是《陈情令》这部成名作。这批新粉与以往看《陈情令》的观众有一大区别,那就是TA们不是《魔道祖师》的书粉,没看过原著小说,也就不受其影响。当然,《陈情令》的观众庞大,也不可能都是看过原著的书粉,但在《陈情令》播出期间,书粉无疑是一大团体,而且还是会集中发声的团体——其他观众在绝对数量上可能更多,但他们不会抱团发声,一盘散沙的声量反而不够大——因此书粉的观感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其他观众对电视剧的观感。而最近补看《陈情令》的人却不以书粉为主,不在播出期间也不会受抱团发声的人左右,更能纯粹地从电视剧出发,按自己的观感来理解。结果就是我看到不少新粉看完《陈情令》后发的剧评,竟然不约而同地对剧中的姑苏蓝氏作出类似这样的评价:蓝家是四大仙门世家中最虚伪的一个!岐山温氏骄纵暴戾时,表面看它与云梦江氏一样都直接受打击,但损失比彻底地家毁人亡的江氏轻得多,与兰陵金氏的见风使舵这真小人作派相比又显得维护住了君子的外表。仙门百家在不夜天围剿魏无羡时,一味地只劝魏无羡单方面地不要动武,却一点也没少参与,只是聪明地躲在急吼吼冲在前面的金氏的背后不显山不露水。当然最最最重要的是,仙督之位最后落在蓝氏手上。在此之前做仙督的有一个好人吗?没有!再根据推理作品的逻辑:从凶杀案中受益最大的人就是凶手。在整部电视剧中受损最少、受益最大的,不就是蓝氏吗?破案了!金光瑶哪里是真正的幕后大BOSS?蓝氏才是啊!下图就是我随手一找而截到的这类观感的讨论——
这一番“推理”看得我哈哈大笑,但笑完后细细一想,这逻辑严丝密缝,完全没毛病啊!再深思一下,虽然这只是一些观众的“过度解读”,但如果这是真的,其实比小说、电视剧本来的安排(金光瑶就是最终BOSS)要深刻太多太多了呀!
我看了《陈情令》的电视剧后,把小说、动漫也看了,感觉是电视剧最好,小说次之,动漫排在最后。但动漫有两个优点是电视剧比不上的,一个当然就是特效。《陈情令》要说最大的缺点就是特效太差,虽然还不至于是“五毛特效”的水平,但肯定是被吐糟得最多的点,尤其是魏无羡被推下乱葬岗前在空中御剑飞行那一幕,简直是年代的《西游记》的即视感——21世纪快到20年代的电视剧居然只做出40年前就已经能做出的特效,科技是白进步了吗?不过动漫本来就全程都是特效,特效就是动漫的基操,所以严格来说这个不是动漫的优点,而是电视剧在这方面的缺点实在太拉胯了。动漫的另一个优点则不仅是胜过电视剧,也胜过小说,那就是金光瑶这个最终BOSS是怎么被曝光、扳倒的剧情安排。电视剧只是复刻小说,所以这个问题是在小说里就存在的,延续进了电视剧而已。我看小说时就觉得,金光瑶倒台得太快太容易了,很像是以前看过的那种“烂尾”作品,为了在最后赶着草草结尾,不惜将一直智商在线的反派突然降智,好让主角团能轻松地将之灭掉。(坦白说,金庸的《笑傲江湖》中安排岳不群的死也让我有这种“烂尾”的感觉。不过任我行的死我认为不算,反而很是佩服,因为我觉得这是一种象征,是在暗示任我行的强横已经到了只剩下“唯有天收”的地步。对照一下现实吧,这才是最真实的呀!)以金光瑶的聪明才智,如果那么容易就能被一击而倒,之前他又怎么可能克服重重困难爬到如此高位?更不可思义的是,在观音庙那一场里,我一直以为金光瑶在憋着什么大招呢,没想到最后揭幕,原来他只是想挖出自己母亲的尸骨,然后就带在身边远遁东瀛,是做逃兵去了,根本不是打算反戈一击。这特么……作者是在逗我吗?!他都已经把最主要的仙门世家的宗主乃至战斗主力全部成功地控制在手了,竟然不是拿来做人质搞一场绝地大反攻,而只是用来拖延时间?在这方面,只有动漫的改编是做得最好的,将“金光瑶反动集团”的崩塌合理化了很多。
更进一步与现实对照的话,现实中的反派哪里有那么容易被扳倒?甚至连被大众发现他们原来是反派都绝非易事。所以蓝氏其实是伪君子的设定才更符合现实嘛!当大家都以为终于打倒了金光瑶反动派而欢欣鼓舞时,隐藏甚深的真正的反派蓝氏终于下完了他们下了很久很久(长达近20年——魏无羡出场时16岁,死时不到20岁,死后16年重生,所以加起来总共快20年)的一盘大棋,不动声色地将实力排在他们前面的温氏、聂氏、金氏全都逐一干掉了(江氏比蓝氏的势力弱,应该本来不是目标,只是在这过程中被牵连进去),还血腥全染在别人手上,他们连衣角都没沾上一点尘埃,看起来完全是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地登上了权力巅峰……这是多么的绝望,却又是多么的真实,但这才是最深的悲剧!
说到与现实对照,看过了年的现实,不少人将《陈情令》称为“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感叹“艺术照进了现实”。还有人说,魏无羡这个人物像是被下了诅咒一样,无论是写他的人(作者墨香铜臭),还是演他的人(肖战),竟都活成了魏无羡!我觉得,这说明《陈情令》何止是魔幻现实主义?它就是写实主义啊!尤其是这个改编的结局,一对照现实(现实中的蓝忘机是金光瑶),在这样的事实验证的支持下,还怎么能说这些不受原著小说影响的观众是过度解读呢?
但另一方面,对照了现实之后,我倒也觉得没必要那么悲观。小说作者曾说:魏无羡是“人间理想”,蓝忘机是“人间妄想”。言下之意是说,魏无羡很好,但还是有可能在现实中存在,所以是“理想”;而蓝忘机则是太好了,根本不可能在现实中存在,所以是“妄想”。对照年的现实,我刚一开始时也觉得作者是“一语成谶”了:现实中哪里会有蓝忘机?但再细想才发现小说作者也是格局小了。她把自己书中出现过的所有有名有姓的女性全部写死了,只留下她们之中最微不足道的一个:绵绵(罗青羊)。在魏无羡受到众口一词的攻击时,只有她一个弱女子站出来为他说公道话。但她人微言轻,最终只能以愤而退出所属门派来表达自己的抗议,却什么都改变不了,反而引来旁人的讥笑(笑她为着一个毫不相干的人就牺牲了自己好不容易才得到的名门正派的入门弟子的身份,只是她自己受损罢了,既帮不了魏无羡半分,也影响不了舆论大势)。她得到的唯一回报,就是作者默默地安排她是全书中唯一一个活下来的有名有姓的女性,与16年后重生的魏无羡又见过一次面。这时她已经有了自己的丈夫,还生了个女儿,过着平凡的生活,也还坚持着自己的理想,虽然不归属任何一个仙家门派,但仍然与志同道合的丈夫一起夜猎鬼怪、保护百姓。在我看来,不要说与有名有姓的其他女性角色比,就是男性、女性所有角色加起来,她也是最幸福的,没有之一!重点是:当我对照现实,发现蓝忘机果然是“人间妄想”(现实中果然没有蓝忘机)时,我又忽然发现,现实中有很多很多很多绵绵啊!现实中确实没有在16年后变得无比强大的蓝忘机来为魏无羡平反洗冤,但有无数的绵绵立即(不会等到16年后那么久)就站了出来。单独一个绵绵确实人微言轻,无能为力得令人绝望;但无数的绵绵又何止是“星星之火”?小说作者可能是出于“善有善报”之心为绵绵安排了一个最幸福的结局,但在某种程度上她也跟书中的仙门百家一样轻视了绵绵的力量:不在于个人的强大,而在于人多势众。现实中没有那么好的人,但良知未泯的人并不少,绝不止绵绵一个,而是名符其实地绵绵不绝!
这个世界,没有那么美好,但也没有那么黑暗——这就是现实,这才是现实!所以,不是绝对的悲剧才是写实主义,《陈情令》对小说的改编才是更逼近现实的写实主义之作。这就是为什么我反复地重刷这部电视剧,也是为什么我最爱魏无羡!
最后,附上《意难平》这首《陈情令》中堪称“催泪核弹”的OST作为结束。这首歌是从师姐的视角出发,歌名也最能概括观众对魏无羡一生的感慨:真是意难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