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三月,台州冰雨连绵,甚是阴冷,康平托老院院长陈雪兰的心头却异常温暖,一股股暖流向她的养老院涌来:司法所干部送来时令蔬菜,台州广播电视大学学生为老人包水饺,市政协委员拎来米油鸡蛋,还有众多不肯留名的企业和爱心人士前来……
每次送走客人,陈雪兰总是百感交集。岁月如梭,从35岁到53岁,为养老事业,她倾注半生心血,19年来,未曾与家人过上一个团圆年,孙女上幼儿园了,从没亲手带过一天,就连女儿也被自己唤回乡下,干起同一个行当。太多的艰辛,太多的不解,太多的愧疚,但无论如何,陈雪兰决不言弃。
陈雪兰和老人们开心地聊天
凭素心办养老院
年,35岁的陈雪兰在村里经营一家建材店,由于她头脑活络又肯吃苦,做生意是把好手。不算大富大贵,也属小有成就。本来生意走上正轨,日子大可逍遥自在,可陈雪兰发现一个新现象,令她既痛心又焦虑。村里有些老人虽有儿女三四个,且儿女大多日子好过、口袋富足,却无一人愿意赡养老人,也有的老人独守空房,生个病都无人嘘寒问暖,甚至过世好几日才被发现……
从小就异常孝顺的陈雪兰,萌生出开办养老院的想法。在当时的临海乡下,这完全是个新鲜事,且不说照顾老人脏累,就说人言可畏吧,农村讲究养儿防老,一旦老人进养老院,无论老人还是儿女,脸上都搁不住,会有生意吗?
当陈雪兰提出要改行办养老院时,遭到了家人的反对,但这没有动摇她的决定。性格执拗的她说干就干,在临海尤溪镇坎头村租来老茧站,花费十来万元搞装修。
第一年,总共收进4位老人,除去1位免费的,收费加起来还不到1万元。为节省开支,陈雪兰挑起所有担子,全权负责老人的生活起居。其中,有位老人患肠癌,经常大便失禁,鲜血淋漓,可陈雪兰从不嫌弃,照顾得无微不至。
在那个年代,做养老行业的好像低人一等,被别人看不起。有时候,陈雪兰要为去世的老人穿寿衣,村民们都不愿意和她同桌吃饭,看到她就躲得远远的。老人们去世后,她都不敢在白天送出去,只能晚上偷偷地送。
有一年刮台风,水淹没了马路,陈雪兰照顾2年多的胃癌老人去世,她为老人洗净身子,穿上寿衣,等到凌晨2点半水位退去,才同老人的养子一起将老人的遗体背到大马路的车上,送到殡仪馆。
陈雪兰和救助站工作人员去看望流浪人员
年至年,陈雪兰先后在椒江区城区下陈街道与别人一起开办养老院,规模一下扩大许多。按理说,护工越招越多,可陈雪兰风格不改,每天照样白大褂一件,忙着忙那,完全没有一般的院长和老板样子。
年年初,大陈镇政府采取公开招标的形式,希望吸引民间专业养老机构经营岛上敬老院。陈雪兰得知这个消息,想起之前去过大陈岛,接触了一些留守老人,看到他们独居孤苦的生活令她心酸。于是她想尽一份力,和养老同行交流后,他们纷纷表示这“生意”不好做,岛上老人稀少、地理位置限制、交通医疗不便等因素都是难以克服的困难。
陈雪兰有些犹豫但始终没放弃这个念头,弘扬垦荒精神,助推大陈岛民生建设义不容辞,别人不做,她必须顶上去。凭借多年养老经验,陈雪兰在这次招标中胜出。年5月,大陈敬老院开始装修,年1月18,敬老院开始试营业。如今,陈雪兰开始了陆地——海岛两边奔波的生活。现实困难重重,但她仍保持着艰苦创业的热情。
流浪汉把她当亲人
19年来,陈雪兰始终怀着一颗爱心经营养老事业。葭沚街道乌石村桥洞下、70多岁的流浪汉“阿宝”,在外面流浪了15年,白天在外流浪,晚上就睡在桥洞下,吃的都是人家倒掉的饭菜。年1月底,台州遇上了罕见的大寒潮,气温降到零下七八度,河里的水都结了冰、水龙头也冻住了,天气冷得像是在冰窖里一样。救助站的工作人员要把阿宝接到救助站来,但是考虑到阿宝先前的态度,于是他们找到了收住流浪人员颇有经验的陈雪兰。
陈雪兰和志愿者朱文素去桥洞下寻找阿宝
1月22日下午2点,救助站工作人员带着陈雪兰一起来寻找阿宝。此时的阿宝衣衫单薄,蓬头垢面,脚穿一又破鞋,连袜子也没穿,用一张旧地毯当被子,整个人瑟瑟发抖,而旁边就是一条河。“跟我们回去吧,那里有好吃的、好穿的。”陈雪兰上前劝说道。“死开,死开。”阿宝不仅不听他们的劝导,反而骂他们。陈雪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么冷的天,冻死在外面可怎么办呢?”
陈雪兰将流浪在乌石桥洞下的流浪汉接到院里
当天晚上八点,她又拿着大衣、棉被、围巾、鞋子顶着刺骨的寒风去找阿宝了。这次阿宝仍然没有给她好脸色,对她送来的东西置之不理、扔到一边。劝说了将近两个小时后,陈雪兰依旧无果而回。好的一方面是,阿宝的态度没那么强硬了,说了一句“你走,你走。”
回到家里、躺在床上的陈雪兰一想到天寒地冻的天气,阿宝还睡在外面,心里十分不是滋味,下定决心明天一定要把他接进来。第二天一大早,陈雪兰就买来面条、面包、烟过来找阿宝。“老爸,跟我回家吧。”陈雪兰哭着劝阿宝道。刚开始阿宝没反应,直到陈雪兰叫了第三声“老爸”时,阿宝把猪脚递给陈雪兰说:“你吃”。
陈雪兰知道机会来了,又把烟拆了,给他点上。就这样阿宝被她的诚心所打动,坐上了陈雪兰的车来到了养老院,阿宝从此在养老院里得到了免费的照料。
这么多年,陈雪兰“请”来不少流浪汉。除了阿宝外,在椒江南门河边流浪了十几年的潘老汉夫妻、在葭沚老街流浪了40多年的阿夏、在椒江二中对面流浪了几十年的“小白眼”、在商业街流浪了十多年的小强、徐成芳等9个流浪人员及家境困难的抗战老兵魏元初等都在陈雪兰的养老院里得到了悉心的照料。
将进养老院之前的小强,陈雪兰为其理发
江西籍的流浪人员小强,在陈雪兰的养老院里住了4年。年公安通过技术手段为其找到了家人,救助站工作人员将其送回家里,可是不到2个月他又回到了陈雪兰院里。他对陈雪兰说:“干妈,你比我的亲妈还亲!”还有很多外地的流浪人员,当救助站为其找到了家人,将他们送回老家时,他们抱着陈雪兰哭,舍不得离开她。
爱心也在养老院之外
陈雪兰办院始终坚持公益为先的原则,在收费方面,遇到困难的能减免尽量减免,实在太困难就全免费。她常说,养老事业不是一个人的事,是整个社会的事,政府贴一点,个人出一点,养老院再减一点,如此,困难的家庭就轻松了。
19年来,陈雪兰全身心扑在养老院管理上,每年的年夜饭都是和员工们在养老院里一起吃的。身为院长的她没有院长的架子,跟护工一样每天穿着白大卦、黑布鞋,替老人擦身子、理发、陪他们聊天。
陈雪兰的用心、爱心感动了大家,每逢节假日有无数的好心人来她的养老院里献爱心。她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始终认为,养老院发展到今天,不是她一个人的功劳,而是整个社会的功劳,社会对她有恩,她就要去感恩社会。
梅光汗是三门人,29年前乞讨救妻,10年前逐户还债,被人称为“诚信丈夫”。陈雪兰看到他的事迹后深爱感动,特意来到梅光汉家里,并捐出了元爱心款。
年11月,23岁的青年黄强得了脑干肿瘤,陈雪兰不仅上门看望,还带着员工组团去捐款。年10月,陈雪兰被查出子宫肌瘤,医院。当晚后半夜,医院来了一位被车撞到了的小姑娘,需紧急住院治疗,但是小姑娘的父母都是外地的,交不起住院费。陈雪兰得知后,塞给他们块钱,小女孩得以及时救治。
年11月,河南人白松鹤一家发生了火灾,一家人生活陷入困境,陈雪兰得知后,又为他们送来了爱心款。年,为了劝阻在市民广场地下通道流浪的一对阿婆,陈雪兰又去老人家里了解情况、送上慰问金……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每遇到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陈雪兰总是慷慨解囊,并不是她很有钱,至今她还欠着银行里的钱。她说:“拿出这点钱,对于我来说不会影响生活,但对于失去生活能力、处于困难的人来说,却是雪中送炭。”
19年来,她的养老事业发展得很快,从最初的3名护工、57张床位,发展到45名护工、张床位、3家养老院。从临海农村到椒江城区再到大陈岛,陈雪兰花了19年,换来眼前多位老人的幸福,先后有余位老人得到她的悉心照顾。
如今,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陈雪兰的善举得到社会高度认可,也得到党委政府的关爱支持:几年间,“台州好人”“浙江孝贤人物”“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等一连串荣誉接踵而至,凭着区里发的“好人敬德卡”,坐船吃饭有优惠,体检、观影、游景区能免费,还可享受免担保低息贷款等。
“人都会老,老了就要有人来照顾,你不照顾,他不照顾,我们的老人就很可怜。”陈雪兰说,如果人生重来,她仍旧会选择养老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