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期处理的核心思想
在后期学习的过程中要多问为什么把握摄影原理了解后期调整背后的意义本堂课基础教程
·/摄影原理/·
摄影原理在后期学习中十分重要,是突破瓶颈的关键。
掌握摄影原理可以通过看通道直方图
看出图片的主色调
色彩的基本属性
◎色相:区分不同颜色的首要特征。不同的颜色赋予画面不同的表现力,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
不同的色相区分不同的色彩
◎饱和度:色彩的纯度即鲜艳程度。一种颜色的饱和度越高就越鲜艳,反之,当饱和度最低时画面就呈现黑白效果。高饱和度使色彩的攻击性增强,更能引起人视觉上的反应,饱和度越低相对就越平和。在日系摄影中饱和度就相对较低,容易给人一种安静舒适的感觉。
左边为原图。中间的图是提高饱和度之后,色彩鲜艳许多,但是可以看出饱和度过高会有色彩溢出的现象出现。最右边是将饱和度调到最低,画面变为黑白。
◎自然饱和度:即智能饱和度。在一定范围内调节饱和度,能保留画面的色彩信息,调整相对比较柔和,在风光摄影中可以避免画面过度饱和。
用自然饱和度调整图片饱和度
◎明度:色彩的明亮程度。明度越高越清明,适合表达一种轻松的氛围,明度越低越厚重,适合表达一种沉重的有质感的氛围。
调整图片明度呈现不同的效果
互补色理论
◎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这三种颜色分别对应的补色是青,洋红和黄。补色的第一个应用是平衡画面的色彩。如果照片颜色偏红色,可以加入青色使其得到中性的色调。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补色的原理调整画面的白平衡,让画面呈现更加均衡的色调。
◎在通道直方图中,也可以调整画面的白平衡。例如蓝色曲线,提亮可使画面偏蓝,压暗使画面偏黄。
◎色彩模型:是用来描述颜色的方法。色彩的三个属性可以定位一种颜色,也可以用来建立一个色彩模型去表示一种颜色。
RGB色彩模型中间是白色,因为RGB色彩模型是一种加色模式,是光的叠加。CMYK色彩模型是减色模式,是光的衰减。光分为两种:物体本身自己发出的光和不发光物体依靠外部光源的反射光。可以自己发光的是基于加色模式,比如显示器,不可以自己发光要依靠外来光源的是基于减色模式。
理解RGB色彩模型对于理解数字图片有很重要的作用。例如“像素:R20G40B60”代表一个像素里红色的光发出20的强度,绿色的光发出40的强度,蓝色的光发出60的强度。
PS中的混合模式就是用这个原理配合一定的计算方法去计算各个通道中的数值。变暗混合模式就是将上下两个图层中对应像素的RGB值分别进行比较,取其中较小的那个。
·/基础后期处理/·
色温:色彩的温度,用于调整画面的颜色,使画面偏黄或者偏蓝。
提高色温画面偏暖即黄色(中),降低色温画面偏冷即蓝色(右)
色调:和色温的概念相似,也是调整画面的颜色。色调的调节使画面偏绿色或者紫色。色温和色调模拟的是一天中颜色的的变化,二者一般结合使用,综合调整图片的色彩。
色温不同呈现不同的色彩表达
曝光:调整画面的明暗程度。
Gamma值:调整画面的灰度。曝光工具整体调整画面,而Gamma值则是调整画面的中间调。
PS中gamma是中间的三角形。
gamma值可以用来修复画面的细节,统筹画面。可以在修图时尝试使用gamma值,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对比度:画面的明暗对比程度。
提高对比度(中)可以使画面通透,黑白对比更加明显,但是会损失画面的细节。降低对比度(右)使画面灰蒙蒙的,但是可以呈现更多的细节。
去雾工具:消除大气中的雾霾,使画面更加通透。
清晰度和锐度:调整画面的质感,让画面更加清晰。二者相比清晰度半径大,调整清晰度使画面的边缘更加明显。锐度半径小,调整锐度使画面更加细腻。PS中有一个锐化的滤镜,可以改变半径的大小,大半径就是清晰度效果,小半径就是锐度效果。
中间图片为提高清晰度,右边图片为提高锐度
降噪:降低画面的噪点。噪点一般分两种,明度噪点和色彩噪点。明度噪点就是黑白颗粒噪点,色彩噪点就是杂色。可以用对应的降噪工具去降低对应的噪点。
暗角:画面周围的黑色区域。
添加暗角使画面的焦点和视觉中心更加集中。
畸变:镜头畸变和透视畸变
◎镜头畸变:镜头本身的光学现象产生的畸变。
◎透视畸变:由于视觉的远近呈现的物体大小不同(近大远小),与物体真实的样貌产生的差距。移轴镜头专门用来调整画面的透视畸变。
·/高级后期工具的应用/·
曲线(非常重要,后期应用非常多)
◎提亮和压暗曲线
往左上拉动(中),画面变亮,右下拉动(右),画面变暗
◎高对比曲线和低对比曲线
高对比曲线是用来提高画面的对比度,可以理解为提亮曲线和压暗曲线的结合体,提亮高光压暗阴影。低对比度曲线是将暗的地方提亮,亮的地方压暗,降低画面的对比度。
中间图片为高对比度曲线,右图为低对比度曲线
◎颜色通道曲线
利用互补原理通过曲线的调整调节画面的白平衡。曲线往左上拉可以增加对应通道的颜色,右下拉为画面增加对应通道互补的颜色。
红色通道曲线:提亮红色通道曲线(中)画面变红,压暗红色通道曲线(右),画面变青
绿色通道曲线
蓝色通道曲线
HSL工具:对应色彩的三个基本属性,H-色相;S-饱和度;L-明度。分区调整颜色的工具,进行精细化的调整,在调整一种颜色的时候不会影响其他的颜色,最大化的处理图片的细节。
◎只调整青色使画面发生变化,其他颜色不发生变化。通过调整色相使一种颜色转化为另一种颜色。
调整青色的饱和度
调整青色的明度
高低光:根据画面曝光的不同,对画面进行分区的精细调整。根据画面的亮度分为四个区域最亮,较亮,最暗,较暗。用不同的工具去调整画面中不同的曝光区域。
中间图降低阴影,右图为降低黑色色阶
中间图片变黑的区域比右图小,因为黑色色阶包含的黑色区域范围较阴影更多。
渐变工具:线性渐变和径向渐变
◎线性渐变:运用最多的是天空到地面的渐变。天空通常比较亮,使云彩失去细节,这时使用线性渐变工具,降低天空曝光,使天空呈现更多的细节,同时地面不受到影响。通常用来平衡天空和地面的亮度差。
下图中应用线性渐变增加天空部分的色温和饱和度
◎径向渐变:中心到四周的渐变。线性渐变即一条线,径向渐变是一个圆。
原图基础上添加径向渐变滤镜调整曝光效果
径向渐变可以用来模拟光效或说渲染光效。太阳可以看做发光源,建立径向渐变滤镜移到太阳周围提高曝光,使画面呈现更明显的光学效果。
径向渐变滤镜渲染光效的效果
·/后期实例/·
通透画面的后期效果
在风光照片中应用广泛,由于天气原因常导致画面不够通透。
◎首先将画面的去雾调整到最大,但是画面的细节特别是地面的细节发生严重的缺失。
◎调整阴影和黑色色阶,让地面的细节显示出来。调整高光,使天空更加明亮。
◎提高画面的曝光,使画面更加明亮
◎提高画面的对比度,使画面更加通透
人像教程
◎画面存在的问题:画面轻微的失焦导致人物面部不是特别清晰,其次画面有点沉闷,导致主体不突出,色彩不鲜艳
◎调整曝光和对比度,使画面更加通透
◎调整清晰度和锐度:由于图片轻微失焦所以这里多用清晰度,少于锐度。使用清晰度后人物的面部瑕疵会更加明显,需调整皮肤的质感。
◎泼辣修图可以自动识别人物面部,对皮肤和五官进行调整。
◎调整HSL:通过调整色相和饱和度将背景的植物颜色由绿色调整为偏青色,色彩更加鲜艳,突出人物。
◎加入暗角使画面的焦点更加集中,压暗了背景,使作为主体的人物就更加突出。
人像后期的流程:曝光—肤色—面部—色彩—出片
◎首先矫正画面的曝光。
◎然后矫正肤色的色偏,使肤色回归到正常的水平。这里利用HSL工具,人物偏红就降低红色的饱和度,提高红色的明度,使肤色更加通透。
◎提高人物面部的质感,矫正面部瑕疵,磨皮等使面部更加清洁。
◎前三部的调整使画面回到正常水准,然后再对画面进行色彩的处理。颠倒流程会给后期带来麻烦和困难。
对于摄影爱好者而言,常常有一个不好的习惯:拿到一张原图就开始各种后期尝试,这个滑块拉动一下,那个地方液化一下,完全是凭感觉和运气在修图。
殊不知我们忽略了摄影后期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在后期一开始,对照片整体的分析和思路的确立。
我们拿到一张原片(甚至在照片拍摄之前),应该先仔细观察和分析照片,以确立照片的整体形式,分析照片的兴趣点,和考虑后期的大致思路,然后再用各种后期技术和工具进行处理。
1确立照片的整体形式
同样的一张照片,根据表达方向的不同,后期可以调成不同的影调、色彩和风格,这些都是需要我们一开始就大致确定的。
甚至关于后期的尺度,其实也和我们的目的有关,更偏记录的照片,那么后期需要更接近真实,更偏表达的照片,那么后期可以有更多的操作空间。
相似前期构图的照片,如果表达的主题不同,那么后期思路可能大不相同。
上面这张原图拍摄于格陵兰岛,一个比较平静的清晨,没有特别壮阔的风景,我主要是想表达人的一种孤独感。因此后期主要基调定为如下:
整体影调需要是暗调,这样会比较压抑。对比度不需要很高,烘托环境的平静感。2.色彩饱和度不能太高,否则情绪过于热烈。色相上应该更偏冷,带来宁静感。
3.画面中除了人和山头外,其他地方细节不能过多,特别是比较抢眼的细节。所以天空虽然已经是光板天,但依稀可见的几朵云,还需要进一步的模糊和抹除,水面过多的细节也要减去。
有了整体的思路和方向,后期才能达到一个比较统一的情绪,不至于上面是一个震撼热烈的红山头,下面是一个宁静冷清的水面,后期调整互相冲突。
上面这张照片也是拍摄于格陵兰岛,同样是一个人站(坐)在石头上。
但是由于我的表达主题不同,这张照片我更希望把他和希望、辉煌一类的词语联系起来,因此后期的思路也完全不同:
影调不能太暗,对比度要比较充分,给人希望的力量。2.色彩需要偏暖,高饱和,这样才比较灿烂热烈。
3.画面细节不能太平淡,要有前方是星辰大海的感觉,因此决定在天空后期添加一些云彩。
我在《风光摄影后期基础》一书中提到过,技术服务于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
因此我们在后期处理时,首先需要确定的就是内容和方向,到底是雄伟的风景,还是宁静的氛围,还是内心的映射?
表达方向决定后,才能确定形式上的基调,到底是冷一点暗一点,还是暖一点亮一点。
而具体要用哪种调色工具和后期技术,则是后面具体执行时的细节了。
我们在制作组图时,更需要从一开始,就确认和统一好组图的形式。
比如上面一组原图,是我在暴风雪期间抓拍的格陵兰小镇街景,原片中有比较亮的,也有比较暗的,有偏中性色的,也有偏冷调的。
如果我要把他们整理成组图的形式发表的话,就需要在组图整体的角度,在一开始对他们的色彩影调进行统一,不能这张是明亮欢快的,下一张又是低调压抑的。
写作文需要先立意,我们在修图时,也需要先确认主题、思路和方向。
2分析照片的兴趣点
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一般都是先立意再动笔。虽然摄影项目也应该是这样,但现实世界总是充满了复杂和惊喜,我们在前期拍摄时,可能很多时候还是在靠直觉进行捕捉。
因此在后期的一开始,我们更需要重新去审视我们的照片,从中提取出那些兴趣点。
上面这张原图,是用无人机航拍的冰山,很有意思,抓怕到了冰山底部隐藏的那些部分。
这张照片的兴趣点无疑是冰山。旁边的小船也是很有趣的,因为它作为参照系,衬托出了冰山的宏大。
后面的陆地,提供了一些背景信息,比如冰山位于海岸边,但这些并不是很有趣或者很重要的信息。因此我后期思考时决定进行二次构图,裁掉多余的部分。
这样的话内容更加统一,视觉上也特别的震撼。
上面一张图片,记录了一个清冷的渔村早晨,整体显得比较杂乱,如果不进行取舍的话,可能读者无法知道摄影师到底要表现什么。
因此我决定对画面只保留一个主要的兴趣点,也就是明亮的路灯,以及两个次要兴趣点,淡淡的房屋灯光和匆匆走过的行人。
这样通过后期的裁图,以及对其他景物的压暗淡化处理,我们就从视觉上提取出了画面的兴趣点,让观者从中感受到北极渔村的别样氛围。
确认兴趣点不仅仅意味着二次裁图,而且对画面局部的明暗、色彩等等都有影响。
比如上面一张巴塔哥尼亚秋色,我们就需要在后期开始前,先对其中的主要景物进行分析。
中间日照金山时的FitzRoy雪山,无疑是本片亮点,需要突出。
突出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金山左侧的山头,由于距离的关系,竟然看起来比我们的兴趣点还要高,因此需要裁掉。
为了突出金山,我们需要让金山的颜色和明度都从照片中“脱颖而出”。
因此天空需要进行后期压暗,最好做成冷色调,这样金色山峰就可以通过色相、饱和度、明度上的特殊性,在画面中牢牢占据我们的眼球。
甚至有的时候,乍一眼看上去是一张废片,我们也可以通过后期的思考和观察,发现照片中的亮点。
上面一张桂林的雨中航拍,无疑原片并不抢眼。
但是我们仔细观察,还是可以发现其中一些有意思的地方,比如雾气蒙蒙的山峰特别有层次感,画面中的道路和山峰边缘也特别有几何线条感。
但是由于原图画面中复杂的信息,比如暗淡的色彩,凌乱的房屋,茂密的树木,会把读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