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眼睛,不知道大家会不会和我一样,会产生一些联想,如黛玉的“两弯似蹙非蹙绢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又如晏几道诗中的“一寸秋波,千斛明珠未觉多”;亦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人们用眼睛表情达意,也用眼睛来观察和欣赏世界。也因为我们不同的经历和际遇,这部“相机”有了独一无二的滤镜,那么这样的它,又是如何让我们“看见”的呢?
就像我们打开相机盖,眼睑打开的那一刻,外界的光线便经过透明的角膜,通过充满房水的眼前房,到达瞳孔——也就是那颗位于棕色或者灰色的虹膜中间的黑色圆圈。
这个小圆圈呢,就像相机的光圈,在瞳孔括约肌和瞳孔开大肌的协同作用下,被收缩或者放大,从而改变通光量,起到保护眼睛或者看清事物的作用。
但是这瞳孔肌肉的张弛也是有限的,如果经常在黑暗的环境下长时间看手机,譬如像关灯玩手机这类会使瞳孔伸缩幅度长时间处于超额负荷的行为,不仅损伤视力,甚至会成为造成青光眼的潜在因素,所以我们要尽量让自己处于一个光线正常的环境中。
唉!真不知道小的时候直视太阳,不顾瞬间的眩目,挑战坚持时间的勇气哪来的,幸好人体最后的防御机制起了作用,伴随着流泪和想打喷嚏的冲动,咱呀还得服气地低下头,揉揉眼。
现在想想,这一举动不知道伤害了自己多少光感受器上的细胞和蛋白质,好在没有严重灼伤眼睛,所以再次提醒大家——直面太阳,闭眼为妙;直视太阳,劝你不要。
再之后,光线则通过相当于透镜的晶状体。在睫状肌的缩放下,晶状体改变厚度,调节远近的焦距,让视物清晰。
而跨过晶状体的光粒子,在充满胶状物质的玻璃体中游荡一番,最后到达视网膜,大部分被视细胞吸收处理,之后成为电信号传导到颅内,在枕叶中枢形成图像,色彩。
以上仅仅是粗略的介绍了一下“看见”,虽然达尔文曾在《进化论》认为眼睛是通过自然选择而形成的假说似乎是荒谬可笑的,可当我们更加走近和了解“看见”的背后也不得不更加感慨眼睛的神奇!
可谁能想到,这样它却整天“以泪洗面”呢——泪腺分泌的泪液在眼睑的闭合中为眼球表面敷上泪膜,以润滑,抑菌;睫状体分泌房水,充溢前后房门,则营养和滋润和它接触的角膜,晶体及玻璃体……眼睛里的它们像一弯清泉滋润着与它们接触的伙伴们……
所以为了对得起它别样的努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多多注意。在学习或者工作时,不要忘记了给眼睛,也给自己一个休息的时候。
记得多眨眨眼,定时起来走走,远眺一番也不失为一个好选择,甚至可以尝试一套懒腰瞌睡动作,促使泪液分泌,滋润眼球。另外注意眼部卫生,好好感谢并且珍惜我们的眼睛吧!
最后以糯米北安的话结束此文——我的眼睛是一部相机,它像素不高也没有滤镜,我一生用它收集了太多风景,到了最后我才发现,原来记忆就是我的滤镜。
SELECTED
图源|小版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