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记者付玉婷
预防一氧化碳中毒,提升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很重要
冬季取暖,要温度更要安全
冬季是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高发期。记者从山东省政府安委会办公室了解到,我省已于日前启动防范一氧化碳中毒公益宣传活动,公益宣传片一并上线首播。活动将走进全省各地城中村、城乡接合部,面向家庭开展以防范一氧化碳中毒为主的宣传教育活动,提升群众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科学防范一氧化碳中毒事故发生,共度平安暖冬。
记者采访了解到,冬季取暖安全防范目前面临一些新特点、新情况,但总体看,防范意识薄弱、防范能力欠缺是造成一氧化碳中毒以及中毒损害加重的主要原因,不靠谱的“土办法”常常替代了科学的预防、施救方法。
尽早识别中毒迹象很重要
“造成多人、尤其一个家庭群死群伤,在一氧化碳中毒事件中不少。”济南蓝光煤气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池洪波常受邀参加供暖安全类节目。他直言,一氧化碳中毒常常被老百姓称作“煤气中毒”,医院开具的诊断证明也会这么写,但这当中本身就存在误解。
数年前,以烷烃、烯烃、芳烃、一氧化碳和氢气等可燃气体为主要成分的人工煤气,是家庭用气和工业用气主要来源。但如今,尤其在城市,家庭用人工煤气已被管道天然气等替代,多数煤气公司也都因此更名为燃气公司。“一氧化碳中毒简单来说就是含碳物质燃烧不完全的产物经呼吸道吸入引起中毒,跟用不用煤气没必然关系。”池洪波说,实际生产生活中有很多场景都存在含碳物质燃烧不充分的情况,因此一氧化碳中毒很常见,这是提升相关防范意识首先要明确的一点。
一氧化碳虽是无色、无臭、无味的气体,但多数情况下,随着燃料不充分燃烧,都会产生较为刺鼻的味道,“这就有了一定预警作用。”济南市急救中心副主任医师黄珂提醒道。他指出,一氧化碳中毒轻则头晕、恶心、心慌、失眠,重则出现思维障碍继而昏迷甚至死亡等情况,具体程度与所在空间毒气浓度、密闭性以及接触时间长短有关,因此尽早识别中毒迹象很重要。除了刺鼻的味道,中重度患者往往还会出现面色苍白但口唇却呈现樱桃红的情况,识别好这种特征,也有利于尽早采取措施。
“土办法”非常不靠谱
济南曾发生过的一起一氧化碳中毒事件,让黄珂至今都觉得十分惋惜:一个大风天,一家四口关窗睡觉,半夜女主人被刺鼻气味惊醒并报警,然而等待救护过程中却没采取任何措施,最终男主人死亡,一个孩子智力受损,另一个孩子重度神经系统障碍。“急救很简单,就是开窗通风。如果要拨打电话,建议离开现场拨打,因为一氧化碳达到一定浓度时,按键产生的小电火花也将引起火灾甚至会爆炸。”黄珂表示。
记者采访了解到,一氧化碳中毒后的自救或施救中,经常出现一些不靠谱的“土办法”,这些“土办法”也被上述两位专家一一驳斥:“冻一冻”有利于清醒——“不存在任何理论支持,反而容易因为低温引起呼吸或者循环障碍”;灌醋、酸菜汤等刺激一下——“硬给昏迷病人吃东西,容易造成异物呛入气道加重不适”;“家里放盆水”——这种办法不仅没用,还会因为水分与煤高温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比重更大的水煤气,更易在室内弥存,进一步增加中毒危险。
如果患者已从昏迷状态中清醒,也绝不能掉以轻心。据了解,一氧化碳中毒后常有患者觉得自己没事不听医生劝告自行结束治疗,但一段时间后,又出现大便失禁、痴呆、意识丧失等症状。“这在医学上被称作迟发性脑病。”黄珂强调,发生一氧化碳中毒后,无论轻重,都需要经过呼吸科或者中毒科的医生评估后再决定是否停止治疗。
明确防范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
专业人士介绍,防范一氧化碳中毒跟防范很多安全事故一样,从源头做起最重要。一是购买正规的取暖、用气等设备并让专业人员安装,日常做好检查维修。再就是强化通风换气。不过,听起来很简单的这些措施在农村地区却不容易做到。记者从省政府安委会办公室了解到,直排式热水器、烟道式热水器这些国家明文规定禁止生产和销售的热水器,在一些农村地区还能看到。农村地区因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人群较多,相关知识掌握有限,目前这些地区已经成为一氧化碳中毒防范的重点部位。
省政府安委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提到,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住房条件的改善、取暖方式的变化,冬季取暖防范一氧化碳中毒工作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日前启动的防范一氧化碳中毒公益宣传活动将充分动员行业力量和社会各届力量,突出一氧化碳中毒、用电、用气等安全防范重点,突出农村、城中村、城乡接合部等重点地区,突出孤寡老人、残疾人、留守儿童等重点人群,突出大幅降温、雨雪天气、学生放假、务工人员返乡等重点时段,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站、新媒体等宣传平台制作播发公益广告、科普视频和预警、提示信息。同时,通过发放宣传海报、开展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把安全防范知识带进千家万户,提醒到每一个家庭、每一名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