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是全国老龄化发展速度快、基数大、高龄化突出的少数城市之一。据市老龄部门统计,年底,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万,占总人口21.9%,这其中,约有30万失能失智老人,他们大多衰老与疾病并存,生活不能自理。去年1月,针对失智老人照护难问题,我市试点将失智老人纳入长期护理保险保障范围,设立“失智专区”。一年多来,“失智专区”不仅解决了重度失智老人“医院不能养、养老院不能医”的两难困境,也让他们的家庭得以喘息,缓解了长期照护的身心负担。
在城阳社会福利中心,失智老人在护理员陪伴下做益智游戏。杨志文摄
护理员照顾老人就餐。杨志文摄
护理员照顾重度失智老人午间休息。杨志文摄
老人送到“失智专区”拯救的是一个家庭
刘大妈和老伴儿郭大爷是大学同学,两人结婚50多年感情很好,很少吵架、红脸,“但是从年开始,老郭就像变了个人似的。”从威海来到青岛的刘大妈回忆老伴儿的发病过程时说,郭大爷先是变得脾气暴躁,对她拳脚相向,后来经常穿着睡衣就跑到街上,推开窗户就要往外跳,记不清回家的路,连自己的女儿都认不得……经诊断,郭大爷患上阿尔茨海默病,成了一名失智老人。
家里有位失智老人,就像放了枚定时炸弹。三个女儿都在外地工作,独自照顾老伴儿,让年近八旬还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的刘大妈感到心力交瘁。在青岛工作的小女儿把父母接到身边后,连日考察了20多家养老机构,最终选定了城阳区社会福利中心。
起初刘大妈对老伴儿入住护养院千百个不放心,在老伴儿入住的第一个月天天以泪洗面,不时往护养院跑。但时间一长她发现,无论什么时候来到护养院,郭大爷都是衣着整洁,房间没有一点儿异味;被郭大爷咬了的护理员小高非但不生气,还笑着拍拍背、贴贴脸、握握手,安抚暴躁的郭大爷冷静下来;担心老人夜晚乱跑,护理员小贾每晚拖个垫子睡在地上,用身体挡着门……
看到老伴儿得到的专业照护,刘大妈放心了。郭大爷入住一年多,暴力倾向已经减轻,健康状况也大大改善,曾因照顾老伴累得疾病缠身的刘大妈如释重负。“老伴儿得病是我们家最大的不幸,但找到一家专业的照护机构又是不幸中的万幸。”
“如果继续在家照顾父亲,母亲和我们兄妹俩的身体就要垮了。”周女士的父亲患有小脑萎缩,去年年底摔了一跤后,开始出现大小便失禁、脾气暴躁、健忘等失智症状,家人没白没黑地照顾了一段时间实在吃不消,于是将父亲送到了位于山东路的颐佳老年公寓。
“家里有一个失智老人就能拖垮两代人。”颐佳老年公寓董事长王平说,这里“失智专区”的老人平均年龄在80岁左右,他们的子女都是50后、60后,到了高血压、心脏病等老年病多发的年纪,一旦他们因为照顾老人病倒了,80后的这一代孙辈将背负巨大的压力。“对失智老人的家庭成员而言,其护理难度和精神压力都比照护失能老人大得多。所以,找到一家靠谱的养老机构,拯救的是一个家庭。”王平说。
打个电话医生三分钟赶到“医养结合”成养老标配
“大拇指、大拇指拍拍,小拇指、小拇指拍拍……”上午10点,记者探访位于城阳区社会福利中心的“失智专区”,近20位失智老人正在两名护理人员的带领下做手指操。5:45起床、穿衣、洗漱,6:30洗手、发餐具,7:00发早餐、喂饭,9:30喝水、吃水果,10:00做肢体健身操……一张贴在护士站的护理流程仿佛幼儿园日程,“这里就是个‘托老所’,不过失智与失能截然不同,失能老人多半需要卧床,他们是被动的;而失智老人多数有行动力,主动性比失能老人强得多。”专区主任段淑萍说,这一特点决定了设置“失智专区”的必要性,为防止老人走失,7至9楼的“失智专区”设了门禁,医护人员需要打卡进出。
房间住着“最躁动”的6位老人,记者到访的时候,他们在房间里安静地看电视、吃水果,画面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失控。“这几位老人刚来的时候,轻的嘴里念念叨叨、整天像找东西似的到处乱走,重的打骂护理员,不吃不喝不睡觉。经过一两个月的调整,他们的暴力、躁动状况都有所减轻,生活作息也正常多了。”护理员王玉华说。
有效的病情控制得益于“医养结合”的办院模式。据了解,中心采取公建民营的模式,引入圣德医疗作为管理运营方,配医院,开展门诊、康复住院、普通住院以及医疗专护等业务。“失智专区目前由4名医生和5名护士组成医疗团队,负责区域内老人的日常医疗护理。”据段淑萍介绍,对新入住的失智老人,护理人员和医务人员要配合执行七天跟踪服务计划,护理人员对老人的身体状况、精神状态、生活习惯等详细记录,医务人员根据记录给予用药指导和护理提示。
老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老年人常见慢性病,或是突然感冒发烧,只要打个电话,医院的医生护士就能在三分钟内赶到予以诊治。“在老人病情发生变化时提供及时的治疗,这不仅降低了转院率,还减轻了家属的经济负担和照护压力。目前,有没有医疗配套,已成为许多失能失智老人家庭选择养老机构考虑的关键因素。”王平认为,“医养结合”将成为未来养老机构的标配。医院,颐佳老年公寓还拿出一层楼作为康复区,设有运动疗法室、语言康复室等,配备各类康复、医疗器械,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体能、智力等康复服务。
基本生活照料费纳入报销让更多老人住得起
“自从去年我市设置‘失智专区’,把重度失智老人纳入保障后,我们的入住率大幅提高。”城阳区社会福利中心主任穆富强告诉记者,中心的“失智专区”从一层扩展为三层,目前多张床位全部住满,其中位老人享受长护待遇。这里的“失智专区”成为全市最大的试点,也被打造成失智照护的“青岛样板”。即便模式已较为成熟,中心在去年也仅仅实现收支平衡。
而据记者了解,作为全市10家社区失智者照护示范中心之一的颐佳老年公寓,目前的入住率仅为30%。“在最初培育期的三到五年,大多都是入不敷出的。”王平坦言。
4月1日起,我市创新实施“全人全责”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这一制度是对年长护制度的“升级”,首次将职工基本生活照料纳入保障范围,按照“失智专区”对重度失智老人每月0元的支付限额标准,王大妈只需要自负10%,这意味着她每月元的照护费用有望降低到元。
截至目前,全市护理保险定点服务机构中设立“失智专区”试点的已有11家,多名重度失智老人享受了长期护理保险待遇。作为去年市办实事之一,由市民政局牵头在市南、市北、李沧、黄岛、平度、莱西等区市建设10处社区失智者照护示范中心,目前已全部投入运营。记者走访了几家定点机构的负责人,他们普遍认为,新制度的实施将进一步解决部分低收入家庭“老人住不起”的问题,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提高老人的入住率。
“政策引导确实能够撬动市场资源,对养老机构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市社保局护理保险与定点社区管理处处长张雅娟说,青岛长护制度的实施,吸引了社会资本包括外资踊跃投入养老领域。目前,全市护理保险定点服务机构发展到家,民营机构占95%,承担了98%的业务量,成为护理服务的绝对主体。“但作为制度的制定方和实施方,我们也很明确,我们的核心义务和定位不是扶持社会养老机构发展,而是解决失能失智人员的照护难题,破解他们‘医院不能养、养老院不能医’的两难困境,让更多失能失智老人住得起。”张雅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