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侄子的一条消息,说的是一年没回家,这一年里父母甚为思念,每日嘘寒问暖,好不容易抽空回来了,开始一段时期父母也是体贴入微,恨不得捧在手心。但在家住上一个月后,便成了“人厌狗嫌”,恨不得撵出家门去。
看到这里,我不禁笑出了声,相信许多人都有类似的体会:
与父母亲人许久不见,则分外想念,但日日久处,反倒小摩擦不断;与恋人关系越亲近,越容易经常与之发生矛盾。家人、恋人之间如此,朋友之间就更不用说了。
按理说应该是交情越深,就越容易相处,关系也就越亲密,可事实上却大多数情况刚好相反。为什么呢?
01人际交往中需要保持合适的距离
曾国藩说:“敬而远之,全身全名之道也。”
意思是,尊重但又不过分接近他人,才能保全身心的大智慧。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一种奇怪的现象——“远香近臭,远亲近仇”,无论是友情、亲情还是爱情,都无法避免。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作“正负冲突”(趋避冲突),指的是一个人可能让对方同时产生亲近和排斥的心理。这个人可以满足对方的某些需求,但同时又会构成一定威胁,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从而产生越靠近越有矛盾的困境。
这其实可以用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来解释:
为了研究刺猬的生活习性,生物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在寒冷的冬天,十几只刺猬被放置于户外的空地上。
刺猬没有可御寒的毛发,为了生存,它们开始逐渐向彼此靠拢。相互靠拢是起到了取暖的效果,但彼此身上的尖刺却造成了不可忽视的疼痛。
因为忍受不了疼痛,它们又不得不分开。几番下来,刺猬们终于在受冻与受刺之间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距离。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刺猬法则”,它同样适用于我们的人际交往上,人与人距离太近易生怨,太远易疏薄。
02边界感是人与人和睦相处的前提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像刺猬一样,有着与生俱来的刺,我们有需求是会不自觉地靠近对方,但总会发现靠得越近扎得越疼。而这些“刺”,就是人和人之间的边界感。
对此,曾国藩在家书《致沅弟》中写道:“与人相处,疏疏落落……不轻进人,即异日不轻退人之本;不忘亲人,即异日不妄疏人之本。”
意思为:与人相处,不用过分亲近。不随便用人,日后也不会随便罢黜得罪人;不随意亲近他人,以后也就不会随意因疏远招来抱怨。
这就是在告诉我们,人和人之间走得太近,就会失去边界感,失了边界感的关系很容易就会变成一场灾难。
朋友之间走得太近,首先言行就会变得随意,有时一个不经意的玩笑,就成了捅向对方心上的一把刀;其次金钱上就会失了分寸。
我们常说“谈钱伤感情”,可不要忘了亲兄弟还“明算账”,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一方觉得这是兄弟义气的表现,另一方也许觉得就只是爱占便宜。时间久了,谁都会心生埋怨。
亲戚之间走得太近,天天打听对方家里事,背后议论纷纷,也许是出于关心,但将心比心,谁愿意将自己的家里事变成别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恋人之间走得太近,手机一响便要凑过去看看,每天